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第一次由谁提出

登登百科 投稿 2022-12-21 610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强迫性重复,以及强迫性重复第一次由谁提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一种可怕的命运,叫强迫性重复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了,因为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特别同情这位女士,觉得她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她一直在重复一个被家暴的模式。虽然她意识层面并不希望自己被家暴,但是潜意识层面却引导她一次次被家暴。可见潜意识力量之强大。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强迫性重复,专门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是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词。指一个人固执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强迫性重复不但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也经常在家庭里产生代际传递,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如一个男人有家暴,他的父辈及祖辈往往也会有。女人太过于强势,她的老公往往是软弱的,儿子一般也强迫性的重复父亲的软弱,而女儿则可能重复母亲的强势。

192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名叫《超越快乐原则》的文章,提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他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

这些重复体验是有价值的,这也正是“强迫性重复”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因为妈妈时不时的离开,这个行为是妈妈在主导,是孩子不能控制的,而孩子在扔玩具的时候,是孩子在主导。他们用这种方式,好像能把不受控制的创伤,变成了自己能部分控制的创伤似的。

第二,不断地体验这个创伤,可能会让我们对创伤的耐受度提高。

第三,在新的轮回里,会产生新的可能性,能去疗愈这份旧的创伤。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我们成长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去经历各种创伤和学习处理创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可能还包含了更美的哲理,像诗人鲁米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所以,我们可以不必对创伤这个词太敏感。

通过上面的解释,你了解了“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之后,就会知道,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句话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其实,“强迫性重复”的不仅是创伤和痛苦,任何一种重要情感也都会被重复。这就可以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

这就是命运!

如何觉察自己的强迫性重复模式

对于不好的强迫性重复,你需要看破并打破它,要不然,你的生命就会一直在那个地方打转。下面是两种方法,帮助你认识到你的模式。

第一个方法是,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发展出来的一个治疗技术。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出现什么字呢?

第二个方法是,完整地观察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的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

最佳的观察对象,是一段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或者是一段重要的事业。

就拿恋爱关系来说,你可以观察它是怎么开始,怎么发展,怎么达到高潮,又是怎么结束的,结束后的尾声是什么,你和对方的关系又会怎么发展,留意整个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以及你的感受和心念。特别是,在关系结束之后,你会生出什么样的心念来。

什么是"强迫性重复"(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我们将一些被禁止的感觉或欲望潜抑到潜意识里,但它们并不在那里安身,却不断努力要将各种方式显耀自己,迫使自己进入我们的意识生活里来。

但是我们有些内在的设施,用来监督这些被禁止的事物。这些设施相当有力。因此潜抑的感觉就得伪装,才能有出现在潜意识里的希望。他以某种症状来显露自己。症状可能是梦、语误、消沉感、或其他很多方法。

不久以前,那些被潜抑着的最初受禁的感觉,还是被排斥到意识之外。现在他穿戴了一些方便的伪装,又以症兆的形式回到意识里了。弗洛伊德称这种过程为"被潜抑事物的重复出现"。

强迫性重复是什么梗

昨天看武志红老师的强迫性重复视频,大概就是说人喜欢重复过去行为,比如痛苦,悲伤,幸福,信任。回顾生命中,我真的有这样的强迫性行为。

我会压抑自己,不去表达,比如一个人发微信后久不回复时,我会爆炸,而后陷入“无回应之地为绝境”的痛苦之中。

 同样的事情已不知道多少次了,我画过很多张冰山图,看到内心真正的需求是渴望爱和被重视,现在我已尽量做到不去伤害别人,尽量去向对方表达感受,但是我发现我表达只是一点皮毛,压抑了很多,很多,需要事后做拍打身体练习才能缓过来!

武志红老师说当你不能大胆在一个人面前真实表达愤怒时,就没有爱的流动了。我想是吧,真正滋养的关系大概不是看风平浪静时,而是在惊涛骇浪中,对方能否愿意接纳、尊重,看见,包容,理解!每个人都需要这些!

无论如何,我接纳现在如其所是,不否定自己,尽量去让情绪流动,减少对别人伤害的情况下管理自己情绪,去有效表达。如果今生有缘,碰到能接住我情绪的人,抱持我,那是我的另一幸运了!大概率这个人外面没有,那么就内求吧!

2022年6月12日写于广东10小时焦虑,愤怒情绪之后!

如何打破强迫性重复?

心理疏导法和行为疗法是目前对于强迫性重复主要的治疗方法。

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概念强迫性重复,叫强迫性重复。一是重复行为伴随的痛苦所带来的快感强迫性重复,二是去尝试否认过去的初始行为强迫性重复,三是通过不断重复来满足过去未达成之愿望。

目前对于强迫性重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心理疏导法和行为疗法。

心理疏导法:通过解释,要求患者对症状顺其自然,采取不怕、不理和不对抗的态度,使症状逐渐从意识中淡化以致于消失。

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思维阻断法、宣泄法、模仿学习等,这些方法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对待强迫性思维的主要办法是接受自己的这种思维或者行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强迫性重复

192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名叫《超越快乐原则》的文章,提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他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

这些重复体验是有价值的,这也正是“强迫性重复”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因为妈妈时不时的离开,这个行为是妈妈在主导,是孩子不能控制的,而孩子在扔玩具的时候,是孩子在主导。他们用这种方式,好像能把不受控制的创伤,变成了自己能部分控制的创伤似的。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有类似的行为,与其在一个关系里被甩,不如主动去甩掉别人,这样可以就保护自己的自恋了。

第二,不断地体验这个创伤,可能会让我们对创伤的耐受度提高。

第三,在新的轮回里,会产生新的可能性,能去疗愈这份旧的创伤。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我们成长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去经历各种创伤和学习处理创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可能还包含了更美的哲理,像诗人鲁米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所以,我们可以不必对创伤这个词太敏感。

通过上面的解释,你了解了“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之后,就会知道,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句话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其实,“强迫性重复”的不仅是创伤和痛苦,任何一种重要情感也都会被重复。 这就可以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

这就是命运!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强迫性重复和强迫性重复第一次由谁提出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