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上脘,以及上脘中脘下脘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上脘穴 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取穴位置】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
【功能主治】
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
【按摩上脘穴位的手法】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
【单穴功用】
印堂,为督脉腧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本穴具有活络疏风、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头痛,眩晕,眼病,鼻渊,鼻塞,产后血晕,子痫,面痛(三叉神经痛),失眠。
上脘,又名胃脘、上纪、上管、胃管。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为任脉经穴,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交会穴。脘有胃脘之意,本穴正当胃的上口,故名上脘。本穴具有理脾胃、化痰浊、疏气机、定神志之功。用于治疗反胃、呕吐、胃脘疼痛、气满、食不下、食不化、腹胀、腹痛、腹泻、目眩、风痫、惊悸、黄疸、虚劳吐血、恶阻、身热汗不出。
【伍用功能】
印堂位于前额,有疏风活络、镇静安神之功;
上脘居于上腹,心之旁边,有降逆化痰、和胃止呕、安神定志之效。
印堂以清上镇静为主;上脘以降浊和中为要。二穴伍用,清上安下,镇静止呕之功益彰。
【主治】
晕车、晕船诸症,证属脑胃受累,升降功能失调,浊气上逆之故。
【操作法】
印堂:仰靠或仰卧,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取穴。从下向上斜刺0.2 0.3寸。
上脘:仰卧,于胸岐骨与脐中连线的上3/8与下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上1寸定取。直刺0.5 1寸。
【经验】
印堂—上脘伍用,系吕老之经验。50年前,他曾有晕车之苦,每次发生,始见口中涎沫如涌,头昏、目眩不已,继则胃气上逆,遂有恶心呕吐。为了对付头昏,先针印堂,进针之后,顿觉轻快,若有胃气上逆之感,继针上脘1针,上下同用,其效甚著。嗣后,作为预防晕车之用,于临上车前,先在印堂刺上1针,屡用屡验。
上脘穴在上腹部上脘,前正中线上上脘,当脐中上5寸上脘,单穴。属任脉。
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单穴。属任脉。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穴。属胃经。
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属膀胱经。
天枢穴位于脐旁2寸处,左右各一穴。属胃经。
胃分为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
其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胃的形状与动物体形有关:鱼类、有尾两栖类和蛇类,因其身体细长,胃呈纺锤形;哺乳类动物因身体粗短,胃则呈袋状弯曲,横卧于腹腔内。
此外,胃的形态和结构还可因为贮存食物的需要、食物的性质、摄食的频率而发生改变。
在灵长类、大多数食肉类和许多食虫目动物中,胃往往是单腔器官,其前端与食管连接的部位叫做贲门,后端与十二指肠连接的部位称为幽门。
扩展资料
胃有四大主要功能:
1、储存食物功能,进食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舒张,而幽门是关闭的,这样便会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
2、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
3、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
4、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lgG,lgA以及淋巴组织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胃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下脘: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本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功效,临床常与足三里配合治疗饮食不化、呕吐;与足三里、四缝、商丘配合治疗小儿疳积;还具有治疗“腹部坚硬癖块、脉厥厥动”(《太平圣惠方》)之功能;并能消散六腑寒气腹痛,治疗不嗜饮食,水谷不化,日渐羸瘦等症状。
扩展资料: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参考资料:下脘百度百科中脘百度百科上脘百度百科穴位百度百科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上脘和上脘中脘下脘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