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中医的发展,以及中医的发展方向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五千年还是有的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中医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至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你好,中华中医已经有5100年的历史。
纵观中医的发展,追溯可以从上古时期说起。
中华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巨著就是轩辕的《 黄帝内径经》,出现于5094年之前。
那么《黄帝内经》的著作人其实并不是轩辕黄帝,而应该是他和神农氏所著。
神农是中医药学的鼻祖,是气功的创始者。而轩辕则是中国巫医派的鼻祖,是玄学的创始人。当然这只是成为系统模式而认定的他们二人。另外还有伏羲和女娲,盘古等上古人,也是中华玄学类的开拓者。
那么那时的中医如何兴起的呢。这就要说起很长的时间了。概述起来,就是神农和轩辕都是氏族领袖,看到百姓受疾病和灾祸困扰,民不聊生。所以他们就无数人的亲身经历和不断实践而总结出一套人体祛除病变的方法。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疾病都被发现并研究出方法。包括治病要讲究时辰,四季,动静和相生相克等。甚至之后发展出了,指按摩擦乃至以后的针灸。
这些都是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和完善所得来的无数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所以西医说中医是迷信不存在,那是大错而特错的。西医学发现了才几百年,哪里能和我们几千年的中华经验和临床实践相比的呢。
只不过中医学失传的太多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巨大无比损失和遗憾。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
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扩展资料: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名医:
一、中医的起源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
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医理论的奠定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医临床的灵魂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四、中医的变革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
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
五、中医理念的进步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
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
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
六、中医的完善
李时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
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中医在古代称为歧黄之术,为何称歧黄,是因为《黄帝内经》,而来。整部《内经》都是黄帝与歧伯以问答形式,来阐述病理,医理, 养生 的。《内经》的 养生 ,不单纯 养生 ,重要在于疾病预防。因此被中医奉为宝典,因此中医别称歧黄之术。
医与道同源,道家之修行离不开黄老,黄帝和老子。道家经典奉之为《黄庭经》。医与道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都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黄帝内经》公认为黄帝之术,其实未必, 历史 上没有记载,中国人的特点,好古,越古越好,越古越玄妙,越古越有权威性。书成而取之为黄帝内经,以始祖而命名,权威性强。就如同道家的《奇门遁甲》本成于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是中国道教发展高峰,陶弘景,许旌阳,药王孙思邈,都成仙于这个时期)却托名烟波钓叟,与鬼谷子同期,甚至早于鬼谷子。
由黄帝内经,神农百草,为基础,以后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发掘,总结,经历了下一扁鹊,华佗,到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的医疗体系,再加上后世的李时珍,张景岳,李东垣等人的不断完善,使中医日臻完善。
中医的形成与我们黄土地文化是分不开的,与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体系分不开。
从神农尝百草,逐步让人们了解各种草药的相生相克相合,与身体的病理,时疫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一体,万物为我所用,生于自然,取于自然。内经更是从阴阳,五行,四时变化,日月盈亏等方面论述病理的产生,如何防治,如何去医。
随着时代变迁,文化的进步,这些理论更加细化。更加贴近现实。
举个简单例子,人体疾病在一年四季当如何防治。春季木旺,肝属木,木旺则肝旺,旺则升火。由脾气大,易发怒的人引起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就应注意了,这个季节发病率极高,血压在二百以上,常备龙胆泻肝丸,二百以内,要备牛黄清心和牛黄降压。一百五以内要常服杞菊地黄。在中医讲这叫亢阳上亢,阴虚火旺。
再有在秋季,也就是农历八九十三个月,也应注意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秋属金,肝木秋季被克被伤,也易发此病。
中医不单是药物治疗,还有针灸,艾灸,拔罐,点穴按摩,正筋,正骨,等多种疗法,都能为人们解除痛苦。
由于传承的单一,普及性差,个人悟性,等原因,使中医一直单兵作战,发展很慢,局限性的限制,再加上近代西医的涌入,冲击。使传承了几干年的中医逐渐日暮西山。以现代人的浮躁,传统文化的缺失。再加上为了利益力捧西医,使劲黑中医的氛围形成。中医要翻身太难了。
关于中医的发展和中医的发展方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