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百日咳的百日是指,以及百日咳的百日指的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百日咳里面的“百日”指的是发病的病程,出现了之后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鸡鸣样气孔声等不良表现会持续2~3个月左右,百日咳属于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主要受到百日咳鲍特杆菌入侵感染所致,也可能是因为接触到了传染,染而患病,大多数出现在小孩身上。
一、百日咳的百日是指什么
百日咳的百日指的是百日咳,这个病的病程,由于百日咳发病之后会出现阵发性的痉挛性咳嗽,以及鸡鸣样七恐生的症状,会持续2~3个月左右,大约是100天,所以起名叫做百日咳,百日咳的发生一般呈现出散发状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发生在婴幼儿当中,不过在发病之后就能获得持久性的免疫,终身不会再发病。
二、百日咳的症状
百日咳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烧咳嗽在经历了病菌的潜伏期之后,会出现持续性的低烧,体温可能会不超过38度,同时可能会有阵发性的咳嗽,在夜间会有所加重,白天的时候症状就会明显的减轻,并且咳嗽之后会伴随有类似于鸡叫一样的气孔声音,在恢复的时候咳嗽的次数会减少。
三、百日咳的发病原因
1、百日咳发病可能是由于感染了致病的病菌,百日咳是由于百日咳包特杆菌入侵感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因为婴幼儿刚刚从母体中获得的异性抗体比较少,再加上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还没有发育完整,所以很容易受到百日咳杆菌的感染,在感染之后就会产生百日咳毒素和气管细胞毒素等致病的物质,从而损伤到气管纤毛的上皮细胞。
2、接触性传染。百日咳杆菌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并且疾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带菌者都可以成为感染源,尤其是到了潜伏期结束的时候传染性是最强的,所以这种致病菌会通过呼吸道飞沫的方法传播,5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容易发病,所以有一些患儿是受到了传染而发病的,不过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
百日咳的百日不是咳一百天的意思,而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很多婴幼儿容易感染上这种疾病,并且传染性很强,那么我们平时该如何预防呢?
百日咳的百日是指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21天。起病时呈现感冒症状,有咳嗽、流涕、低热。
约1周后咳嗽加重,常常是白天轻,夜间重,并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连续不断的咳嗽连续十几声以至数十声,直至咳出痰液或将胃内容物吐出,紧接着深长吸气发出高调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俗称“回钩声”。反复阵挛性咳嗽的发作,常使小儿的脸憋得通红,喘不过气来,严重的咳嗽可致患儿眼角青紫,眼球结膜下出血等。约经过2~6周,重症者可达2个月以上,痉挛性咳嗽开始缓解,咳嗽逐渐减轻,再持续2~3周,咳嗽方止。由于长时间的咳嗽、呕吐及休息不好,患儿体质下降,容易并发肺炎、中耳炎、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因此,必须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百日咳会传染吗
本病传染性很强,常引起流行。患儿的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并发肺炎、脑病而死亡,死亡病例中40%为5个月以内的婴幼儿。近三十年来,由于菌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百日咳的流行已大大减少,发病率、病死率亦明显降低。
百日咳遍及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状,在儿童集体机构中可发生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可延至春末夏初,甚至高峰在6、7、8三个月份。百日咳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典型病人及轻型病人。百日咳杆菌不易在外环境中生存,仅能在上呼吸道粘膜中生长繁殖,随同飞沫进行传播,所以,百日咳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时飞沫传播,在病人周围约2m以内都有吸入病菌的可能。
百日咳杆菌在体外很快死亡。所以,很少通过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另外,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最强,约2/3的病例是7岁以下小儿,这是因为妊娠期间母体没有百日咳杆菌抗体由胎盘传给胎儿,因此,出生后的新生儿即可感染本病。年龄愈小,死亡率愈高,患过百日咳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一生得两次百日咳极少。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声及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可迁延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幼婴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近年来幼婴发病有增多趋势。近年来有不少报道成人患百日咳,主要表现为干咳,缺乏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婴幼儿患病预后不良,并发有百日咳脑病及支气管肺炎预后不良。近年来由于多能早期治疗,病死率显着降低;但新生儿和幼婴易并发肺炎和脑病,预后仍危重。
佝偻病患儿感染百日咳,病情多较重。百日咳是会传染给大人的,已经有了不少成人患者的出现,成人患者有典型症状与痉咳后呕吐,但也可仅有数周干咳,罕有并发症。得过此病的人通常会有不错的免疫力,但是因为其他病菌会造成类似百日咳的症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复发的现象是有可能的。并有不少属第二次患病者。故目前认为自然感染不能提供终身免疫。
怎么预防百日咳传染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季节,凡确诊的患者应立即隔离至病后40天,或隔离至痉咳后30天。对接触者应密切观察至少3周,若有前驱症状应及早抗生素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由于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但应保持室内通风,衣物在阳光下曝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则应进行消毒处理。
3、提高人群免疫力:目前已用于预防接种的百日咳菌苗有全细胞菌苗和无细胞菌苗,全细胞菌苗为常规菌苗。有时百日咳会出现密集性的感染,这是为什么呢?该如何预防?看看下面的建议吧。
4、药物预防:对婴幼儿及体弱小儿,未经预防接种而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者,可选用百日咳免疫球蛋白2.5ml肌内注射,或恢复期血清10~20ml肌内注射,5~7天重复注射1次,连续3次,可使其暂不发病。近来证实红霉素对百日咳接触者进行预防可降低百日咳的感染率,剂量30~50mg/kg体重,分4次口服,连服5~7天,有助于控制百日咳传播。亦有人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半岁内婴儿可选用该药乳剂5ml(含TMP40mg,SMZ200mg),2次/d,连续7~10天。
就是要咳上一百天咯,其实一百天不是真的要咳一百天,而是指要咳好久才能好。
我小时候也是因为受寒咳嗽,好久都治不好,有人说是百日咳,咳得都气管炎了,还好后来治好了,现在还是怕咳嗽,咳起来就没玩没了,可能是落下了病根。
百日是指病程的时间。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称百日咳。
百日咳一百天不是指咳嗽一百天,而是百日咳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很多婴幼儿很容易感染这种疾病,而且传染性很强,那么如何预防呢?
百日咳百日是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特征是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深而长的吸气性鸡鸣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为21天。发病初期有感冒症状,如咳嗽、流鼻涕、低烧等。
大约一周后,咳嗽加重,一般白天轻,晚上重,有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的咳嗽持续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直至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接着是深而长的吸气,发出如鸡鸣般高调的吸气性吼声,俗称“呜呜”。阵挛性咳嗽反复发作,常使孩子面色潮红,气喘吁吁。剧烈咳嗽会导致蓝眼睛和结膜下出血。约2~6周后,重者可持续2个月以上,痉挛性咳嗽开始缓解,咳嗽逐渐减少,再持续2~3周,咳嗽停止。由于长期咳嗽、呕吐、休息不好,儿童体质下降,易发生肺炎、中耳炎、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必须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百日咳会传染吗?
这种疾病传染性很强,经常引起流行。孩子年龄越小,病情越严重,可以死于肺炎和脑病。40%的死亡是5个月以内的婴儿。近30年来,我国百日咳发病率大幅降低,由于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明显降低。
百日咳百日是什么?
百日咳遍布全球,一般是散发性的。它可能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普遍存在。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冬春季节,可延至春末夏初,6、7、8月份甚至达到高峰。百日咳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包括典型患者和轻症患者。百日咳杆菌不易在外界环境中存活,只能在上呼吸道黏膜中生长繁殖,并随飞沫传播。所以百日咳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咳嗽时的飞沫,有可能吸入患者周围2m内的病菌。
百日咳杆菌在体外很快死亡。所以很少通过衣服和电器间接传播。此外,人普遍易患百日咳,在儿童期最强,尤其是婴幼儿。大约三分之二的病例是7岁以下的儿童。这是因为怀孕期间没有百日咳抗体从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所以出生后的新生儿都可以感染这种疾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百日咳后可获得持续免疫,一生中很少会得两次百日咳。百日咳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百日咳细菌引起。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啼样吸气音,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病程长,不治疗可延迟2 ~ 3个月。所以叫百日咳。
患此病的婴儿易出现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死亡率高。近年来,婴儿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近年来,成人百日咳报道较多,主要表现为干咳,缺乏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婴儿预后越差,百日咳脑病和支气管肺炎预后越差。近年来,由于多功能早期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新生儿和婴儿易发生肺炎和脑病,预后仍很危急。
佝偻病患儿感染百日咳,病情更严重。百日咳可以传染给成年人,也出现过很多成年患者。成年患者有典型症状,痉挛性咳嗽后有呕吐,但也可干咳仅数周,并发症少。这种病的人通常免疫力较好,但由于其他细菌会引起类似百日咳的症状,所以表面上有可能出现复发。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二次受害者。目前认为自然感染不能提供终身免疫。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百日咳的百日是指和百日咳的百日指的是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