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丹 赵志丹公司

登登百科 投稿 2022-12-24 175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赵志丹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赵志丹公司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QB-1剖面是近南北向横切东秦岭及相邻陆缘赵志丹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赵志丹,由原地质矿产部物化探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和成都地质学院于1995年协同完成(袁学诚等,1994赵志丹;董颐珍,1997)。剖面测线东起河南伊川,经嵩县、栾川、西峡和淅川,止于湖北房县,全长约280km。研究方法综合赵志丹了人工折射地震、大地电磁、航空磁测与重力测量。

图3-1为QB-1剖面综合地球物理断面图。断面显示出以下基本特征(袁学诚等,1994;董颐珍,1997;张国伟等,2001):

(1)QB-1剖面所穿过的东秦岭地壳厚度相对较薄,没有地壳加厚现象,即无造山带山根。莫霍面呈叠瓦状分布,其深度由北向南从栾川-嵩县段的约34km增加到商丹断裂以南的约40km。

(2)嵩县以北地壳波速向深部连续递增,但电性不均一,存在形态明显南倾的低阻带,被推断为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俯冲接触界线。本段内地壳可分为三层,其中上地壳厚度约14.3km(波速约5.89km/s),中地壳约8.9km(波速约5.92km/s),下地壳约7.6km(波速约6.60km/s)。

图3-1 QB-1剖面综合地球物理断面图

(据袁学诚等,1994)

表3-1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

(据张本仁等,2002,略做修改)

(3)嵩县以南至栾川断裂附近,上地壳可分为两层,其厚度和波速分别为9.7km和5.68km/s及5.7km和6.07km/s,中、下地壳特征类似于嵩县以北地壳。

(4)在嵩县以南的栾川断裂附近及其以南地区存在深度(10~20km)和厚度(8~17km)不均一的、但连续的中地壳低速带,其中以商丹断裂至郧县以北区段厚度最大,并在栾川-商丹断裂段存在明显的低电阻带;栾川断裂以南低速层的出现和商丹断裂以南低速层厚度的突然增厚被视为华北陆块南缘与北秦岭及北秦岭与南秦岭分界线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

(5)栾川断裂至商丹断裂段,在宽坪群地层出露的偏北区段,上、中、下地壳的厚度分别为12km、11.6km和8.8km,其波速分别为6.06km/s、5.70km/s和6.81km/s。在秦岭群出露的偏南区段,上地壳分为两层,其厚度和波速分别为3.4km、8.6km和5.21km/s、6.06km/s,区段内的低速层中地壳也可分为两层,其厚度和波速分别为7.4km、5.7km和5.94km/s、5.72km/s,区段下地壳的厚度为8.4km,波速为6.66km/s。

(6)商丹断裂至淅川断裂段,上地壳厚度约13.2km,并分为三个速度层,由上至下速度分别为5.39km/s、6.18km/s和5.99km/s;厚度分别为4.5km、5.0km和3.7km。低速中地壳亦由两个速度层组成,速度和厚度分别为5.94km/s、5.72km/s和6.2km、5.7km。下地壳厚度约8.4km,波速为6.66km/s。

(7)淅川断裂至郧县可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北段上地壳分为三个速度层,波速分别为5.30km/s、6.21km/s和5.71km/s,其厚度分别为42km、6.4km和4.2km,中地壳可分为厚度和速度分别为6.1km、5.0km和6.05km/s、6.00km/s的两个速度层。下地壳为8.2km,波速为6.49km/s。南段上地壳也可分为三层,波速分别为5.55km/s、5.92km/s和6.21km/s,厚度分别为6.0km、5.0km和4.0km;中地壳上、下层波速和厚度分别为6.03km/s、5.88km/s和6.3km、5.0km,下地壳厚度8.0km,速度为6.51km/s。

为建立地球物理断面与地壳剖面的三维地球化学结构之间的联系,基于岩石变质相组合与其形成温度-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赵志丹(1995)、高山等(1995,1996)、Gao et al.(1998)对东秦岭及邻区出露于地表的不同变质相(分别代表不同地壳深度)岩石进行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实验室地震波速测量,并与地球物理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对QB-1地学断面及邻区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了拟合和约束,进而为建立断面的三维地球化学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本次研究充分参考了上述成果,并结合近期关于研究区内深源捕虏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路凤香等,2002,2003),提出了东秦岭QB-1地学断面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模型修改图(图3-2),其体现出以下特点:显示造山带的花状构造;南秦岭下地壳和地幔向北俯冲越过栾川断裂进入华北地块;南秦岭中地壳垫置于北秦岭地壳之下;南秦岭向北形成拆离俯冲的总格局;栾川断裂以北后期有太古宙穹窿构造发育;可以与国外造山带的模型对比(详见第六章)。

基于上述地球物理、实验地球化学和地表地质与构造研究成果而提出的QB-1及邻区地壳地质剖面图示于图3-3(张国伟等,1996),其中华北陆块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缘,分别以栾川断裂带、商丹断裂带和襄广断裂带为地表标志。各构造界面均以较缓角度北倾,其中前两断裂带切割莫霍面,扬子陆块下地壳向北延伸至南秦岭,而北秦岭的中下地壳被南秦岭物质替换。

温度、压力对岩石波速的影响

波速与岩石组成、变质程度密切相关,同时,随着深度加大,温度、压力对波速也有很大影响。

图8.4为吴宗絮等(1988)对冀东岩石赵志丹的测定结果,当压力小于200 MPa时,υP和压力赵志丹的依赖关系是非线性赵志丹的,随着压力的增加,υP增长很快,反映了岩石中微裂隙的快速闭合过程赵志丹;当压力大于200 MPa,υP和压力的依赖关系是线性关系,随着压力的加大,岩石波速曲线上升比较平缓,它代表了岩石中微裂隙闭合后真正的υP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与国外Fountain等(1976)和Kern等(1982)实验测定的υP随压力变化曲线,以及高山(1995)、赵志丹等(1996,1997,1998,1999,2001)在秦岭、大别等地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图8.4 陆壳岩石在室温条件下υP随压力变化曲线

(据吴宗絮等,1988)

1—黑云母变质岩;2—二云母变粒岩;3—黑云片麻岩;4—斜长角闪岩;5—石榴紫苏辉石麻粒岩

图8.5 陆壳岩石在恒压条件下υP随温度变化曲线

(据吴宗絮等,1988)

1—黑云母变质岩;2—二云母变粒岩;3—黑云片麻岩;4—斜长角闪岩;5—石榴紫苏辉石麻粒岩

温度对岩石波速的效应与压力相反,在压力恒定条件下,岩石的波速随温度增加而下降(图8.5)。同压力单独作用下岩石矿物的波速特征相比,温度效应导致波速出现较为丰富的现象,如相变,脱水,熔融等都可以反映在波速的变化上。孔隙流体的存在和伴随含水矿物的脱水以及熔融作用,均可导致岩石地震波速显著降低(Christensen,1989;Popp and Kern,1994)。在对五台群的斜长角闪岩、阜平群的大理岩(赵志丹等,1999)和秦岭(赵志丹等,1996)岩石实验测试中,在25~30km之下就发现了由含水矿物脱水、岩石部分熔融或碳酸盐矿物脱气、相变所引起的波速显著降低的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10km深度对应的条件可使岩石中的大多数微裂隙闭合,25km左右各类岩石达到其本质波速特征,之后到更大深度内岩石波速恒定,因此,可以认为在较大深度时温度和压力对波速的作用可大致抵消。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常温600 MPa条件下的数据,对比这一条件下已有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对同类岩石的测定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已有的实验数据,建立起一个岩石波速υP与成分之间的线性方程。

版画名家有哪些?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版画家:古元,李桦,力群,马达,沙清泉,彦涵,黄新波,江丰,王琦,黄永玉,杨可扬,朱宣咸,赵延年,郑野夫,汪刃锋,王麦秆,邵克萍,陈铁耕,力扬,陈烟桥,胡一川,沃渣,荒烟,王树艺,余白墅,李少言,徐甫堡,赵志丹等。

天津美术学院版画家:陈九如,姜陆,范敏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家:张广慧,张炼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家:徐冰,

四川版画学派:牛文,丰中铁,徐匡,李焕民,阿鸽,

黑龙江北大荒画派:晁楣,杜鸿年,陈玉平,张朝阳

浙江版画家:赵宗藻,王公懿,

南京版画家:杨春华,黄丕谟,陈琦,

其他版画家:方力钧,

旅日版画家:陈贵平,

江苏水印版画:吴俊发、黄丕谟[1]、张新予、朱琴葆、杨明义,

陕西版画家:以刘旷、修军、李习勤等,

安徽版画家:赖少其、郑震、师松龄,张国琳

广东版画家:杨讷维、蔡迪支、王立、林仰铮等,

上海版画家:沈柔坚、杨可扬、邵克萍等为代表的,

北京版画家:莫测、梁栋、宋源文、谭权书、温泉源、廖开明等为代表的。

赵志丹的科研项目

1998年以来的: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岩石高温高压弹性波速研究(1997-1999, 编号49672142),15万元,主持人赵志丹;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G1998040800)之子专题1-3-1“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带壳幔物质能量交换”,1998-2002。赵志丹为负责人,负责专题总经费40万元。3.赵志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雅鲁藏布江中段大陆碰撞时限与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编号,2002-2004年,24万元。4.赵志丹负责,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专项计划,青藏高原某些重大地质问题的专题研究和立典研究,2001-2004年,总经费210万元。同时负责其中第一课题,经费为40万元。5.莫宣学,赵志丹负责,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中第五课题,2001-2004年,经费30万元。6.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地球化学分区及其动力学研究”, (2003-2006, 编号40234052), 项目主持人张宏飞教授, 总经费150万元. 赵志丹负责其中蛇绿岩和火山岩课题, 经费30万元.7.赵志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国际旅费,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中心主任Don J. DePaolo教授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碰撞后岩浆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2002年3月-8月。8.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印度与亚洲主碰撞带成矿作用”(2002CB412600)之课题三“主碰撞带壳/幔物质交换作用与成矿效应”,2003-2007年。莫宣学教授负责,总经费200万元。赵志丹为主要参加人。9. 赵志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西部超钾质岩石的成因及其对大陆俯冲的启示,编号40473020,2005-2007年,37万元。

重庆一景区18米悬崖秋千安全吗?

前不久被媒体评为”全球九大最惊险高空项目”的重庆奥陶纪景区,最近又因新开放的更惊险的18米悬崖秋千,引来报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对其安全性的担忧,涉及18米悬崖秋千的视频被做出“预警提示”。

18米悬崖秋千到底安不安全?记者就此一探究竟。

在重庆奥陶纪景区看到,18米悬崖秋千在排长队,一位女游客乘坐的座椅,被电吸铁拉到悬崖内侧相当于于5层楼高的地方,吸铁忽然松开,长长的秋千瞬间向悬崖外荡去,围观者发出整齐的“哇”,统一举着手机拍视频。

几天前,外媒以《你敢试试吗?中国在1000英尺高的悬崖边架设了一个有着60英尺长绳的巨型秋千!》为题,并感叹这是“史上最大秋千”,外国网友甚至留言表示想买机票来中国,坐一坐这么刺激的秋千,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对安全的质疑:“秋千看着挺好玩,就不是不知道安全否?”

八层保护确保安全

“我们确保18米悬崖秋千比你玩的普通荡秋千还要安全。”针对安全性的质疑,景区负责人赵志丹表示,他们对悬崖秋千有“八层保护”。

承载秋千的门型支架,有六根钢管形成支撑,确保门型支架不发生位移,被牢牢固定在悬崖以内。

每天上客前,秋千都要经历500斤重物的承载测试,然后工作人员坐上去测试,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允许顾客体验。

乘坐秋千的游客,进入项目区域必须穿戴好威亚服装,这身威亚服有一根绳子拴在旁边的栏杆上,避免乘客上前乘坐秋千时的坠崖风险。

游客坐上秋千后,工作人员会压上安全杠,让游客和秋千成为一体,然后松开拴在栏杆上的牵引绳,连在威亚服上的卡扣,又扣在从秋千顶端垂下的安全绳上,即使秋千“荡绳”断了,这两根能承载两吨重量的安全绳也能拉住游客。

“荡绳”也有双重保护。赵志丹说,两条中间有连接的钢管拉住秋千座椅,而钢管内部还穿有两根保险绳,它们和两根安全绳为游客提供四重保护。

赵志丹还透露,景区内的悬崖秋千,不管是4米、6米、8米还是18米的,保险绳均是旺季半月一换,淡季一月一换,节假日之前必换。

“18米悬崖秋千仅接受年龄18-48岁,体重170斤以下的游客玩,游客上秋千前还要现场测血压脉搏,有心血管疾病的游客禁止乘坐。”赵志丹说,这是景区内唯一一个需要先测血压的项目。

为了保障围观游客的安全,景区正在修建一个三层的观景平台,避免围观者太多引起踩踏。

刺激但不玩命

18米悬崖秋千会不会让观众感觉不适呢?赵志丹说,景区以高空项目为主要特色,玩的就是“勇敢者的游戏,胆小者的挑战”。

他说,也正因为几乎所有项目都建在悬崖边,看上去是比较危险,因此在安全保障上,比其他景区更严格。

“天空悬廊,虽然悬挑出悬崖69.6米,又是全透明玻璃桥身,但这座悬廊设计最大承载能力是500吨,而悬廊上站满了人也才15吨,今年我们做过150吨的荷载试验,没有任何问题。”赵志丹说。

前不久刚被外媒评为全球九大高空项目的步步惊心,虽然游客脚下是镂空的悬空踏板,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悬崖”,但绑在游客身上的安全绳可以承载两吨重量,旁边还有救援小哥哥。

作为18米悬崖秋千的入门版,4米和8米秋千,推秋千的小哥哥都是穿着全副武装的威亚服,秋千的保险方式和18米类似。

“景区所有工作人员都考取了特种设备操作证,类似高空速滑等都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配重等技术工作。”赵志丹说,“除了常规的安全保障,我们还有每天的巡查制度,景区开放两年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赵志丹表示,看似惊险的项目,都有多重保护,“我们还有很多高空项目今夏要上马,我们希望自己是全球最安全的高空项目景区。”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类型

1.块状构造

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个岩石中分布是均匀的,其排列无一定次序,无一定方向的构造。它是岩浆岩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

2.斑杂构造

岩石的不同部位在结构上或矿物成分上有较大的差异,如一些区域暗色矿物较多,一些区域又很少,致使岩石呈现出斑斑驳驳的外貌,称为斑杂构造(taxitic structure)(图1-6)。斑杂构造形成的原因很多,可由不均一的岩浆分异造成,也可由岩浆对捕虏体或围岩不均匀、不彻底地同化混染作用造成。

3.带状构造

带状构造(banded structure)表现为岩石中具有不同结构或不同成分的条带相互交替,彼此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带状构造主要发育在基性、超基性岩中。例如,在辉长岩中常见含辉石、橄榄石较多的暗色条带与含斜长石较多的浅色条带,相互交替构成的带状构造(图1-7)。

4.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这两种构造是喷出岩中常见的构造。当岩浆喷溢到地表时,围压降低,其中所含挥发分达到过饱和,它们从岩浆中分离出来便形成大量气泡,这些气泡一部分散逸于大气中,一部分则由于岩浆迅速冷却凝固而保留在岩石中形成空洞,便形成气孔构造(vesicular structure)(图1-8)。气孔的形状有云朵状、倒水滴状、浑圆状、管状、串珠状以及不规则状等。气孔的拉长方向一般指示岩流流动的方向。有些气孔的形态与岩浆粘度有关,如基性岩浆粘度小,因此基性熔岩的气孔多半呈圆形;酸性岩浆粘度大,其熔岩中的气孔多为不规则状。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时,其充填物宛如杏仁,便形成杏仁构造(amygdaloidal structure)。杏仁构造在玄武岩中最常见。

图1-6 斑杂构造示意图

(据武汉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1980)

图1-7 带状构造示意图(祁连山,带状辉长岩)

(据武汉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1980)

图1-8 粗面安山岩近于定向排列的气孔构造(西藏扎布耶扎卡)

(赵志丹摄)

5.流纹构造

流纹构造(rhyolitic structure)是酸性熔岩中最常见的构造。它是由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图1-9),它是在熔浆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流纹构造不仅流纹岩中有,粗面岩、英安岩中也有。在浅成侵入体、潜火山岩体边缘相有时也可见到。

图1-9 流纹构造素描图

(据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岩石教研室,1980)

图1-10 石泡构造素描图(黄石公园,黑曜岩)

(据格劳特,1932)

6.珍珠构造

珍珠构造(perlitic structure)主要见于酸性火山玻璃中,由玻璃质冷却收缩而成。特征是形成一系列圆弧形裂开。

7.石泡构造

酸性熔岩的表面由于凝固时气体逸出,体积缩小而产生的具有空腔的多层同心圆球体,称为石泡构造(lithophysa structure)。每层圆球壳由放射状纤维钾长石或长英质矿物集合体组成。各层同心球壳间为球状空腔。有时这些空腔被后生矿物(如石英、玉髓)集合体所充填。石泡构造是一种原生构造,在黑曜岩、流纹岩中最为常见(图1-10)。

8.枕状构造

枕状构造(pillow structure)是海底溢出的基性熔岩流中常见的构造,状似枕头,大小不等,互相堆积,每一个枕体,一般顶面上凸,底面较平,外部为玻璃质壳,向内逐渐变为显晶质,二者之间还可有同心层状分布的气孔或杏仁体。枕状熔岩常被沉积物充填,其中还可以找到海相化石。枕状构造发育于熔岩层的顶面上,据此可了解熔岩层的顶底面(图1-11)。

图1-11 枕状构造示意图

(据Gil,2010)

9.流面构造和流线构造

岩浆岩中片状矿物、扁平捕虏体、析离体呈平行排列,即形成流面构造(planar flow structure)或流层构造(图1-12),流面一般平行岩体的接触面,因而可以利用流面测定岩体接触面的产状。若柱状矿物(角闪石等)、长条形捕虏体、析离体等的长轴方向呈定向排列,即成流线构造(linear flow structure)。流线延长方向,可以反映岩浆流动方向。

图1-12 流面和流线构造示意图

(据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岩石教研室,1980)

A—平行流面构造的面,含有柱状、针状、片状矿物及包裹体的团块;B—水平面;C—平行流面走向的纵切面;D—垂直流面走向的纵切面

流面、流线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岩浆流动时其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有差异造成的。岩浆的边缘部分与中心部分流动速度不等,边缘摩擦力大,使片状和柱状矿物产生平行排列,这种现象与河流中流动的、平行两岸排列的木排相似。深成岩中的流线、流面构造,不一定在所有的岩浆岩中都能看到,它们多出现于小侵入体的边缘和顶部,向岩体内部逐渐消失。

在研究岩浆的流动构造时,流面和流线都要研究,在流面和流线同时出现的地方,流线通常是分布于流面上,所以,在测量流动构造时,总是先寻找流面,然后在流面上再寻找流线,最后分别测量其产状。

10.原生节理

原生节理产生于侵入体形成的最后阶段,是从熔融体冷凝到岩体完全固结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多数人认为原生节理的形成与岩体的冷却收缩有关。

原生节理与流动构造密切相关。根据原生节理与流动构造的关系,可将原生节理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图1-13):

◎L节理:亦称层节理。平行于流面方向,一般与接触面平行。层节理面常较平滑,可以被一些岩脉或矿脉充填。

◎Q节理:亦称横节理。与流线方向垂直。这种节理直而长,节理面粗糙,常充填岩脉和矿脉。

◎S节理:亦称纵节理。平行流线方向,同时又垂直层节理和横节理。一般不会被岩脉或矿脉充填。

L节理、S节理和Q节理是一组互相垂直的原生节理,除这三组节理外,还有斜节理。斜节理呈X形,与接触面斜交。

这些节理系统常是地下水的通道,也是岩石中工程性能薄弱的地带,所以研究它们的发育程度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图1-13 花岗岩的流动构造与原生节理的关系图

(据苏联1:5万区测指南,1974,略有修改)

L—层节理;S—纵节理;Q—被岩脉或矿脉充填的横节理

11.柱状节理

柱状节理(columnar joint)表现为喷出地表的喷出岩和熔结凝灰岩,由于岩浆冷却收缩而产生张裂隙,这些张裂隙将岩石切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柱状体(图1-14)。柱状体垂直岩体的冷却面,断面呈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等。柱状节理可以发育在于玄武岩、酸性熔岩和酸性熔结凝灰岩中,靠近火山口附近的次火山岩中也有发育。

图1-14 玄武岩柱状节理(福建漳州牛头山)

(赵志丹摄)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赵志丹和赵志丹公司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