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验血报告单怎么看,以及新冠验血报告单怎么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验单上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项目和意义,当您再面对它时,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 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等。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以及严重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④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药、氯霉素、抗肿瘤药、化妆品、不合格装修材料等。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急性阑尾炎、白喉等。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剥脱性皮炎、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应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差。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不必过于惊慌,至少要复查一次,尽早到血液科就诊。
三、 血小板计数(PLT)
PLT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见于血液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后、运动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药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报告单中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必须把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医生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诊疗处理。
血常规验血报告单怎么看,主要看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分类,可以简单筛查贫血(看血红蛋白是否正常),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看白细胞分类哪一类多,中性和淋巴是关键
),最好将报告呈现才能更好验血报告单怎么看的分析
问题一:如何查看验血报告单? 100分 结果全部基本正常第一张说明你肝肾功能正常
第二张说明你初步血液检查正常, 无贫血, 无明显感染或患恶性血液疾病的表现。 结果中稍高稍低无关紧要。
第三张说明你未患乙肝, 且注射过乙肝疫苗
第四张说明你体内无艾滋病毒抗体。 如果3-6月前或更久曾发生高危性行为, 基本排除感染HIV病毒。
问题二:验血报告怎么看 血常规主要包含了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和比例、淋巴细胞数目和比例、嗜酸细胞数目和比例、嗜碱细胞数目和比例、单核细胞数目和比例、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目、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简单来说,看血常规报告主要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有无异常。
白细胞(WBC)
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e9/L。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是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及单核细胞所组成。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5%,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全身各部位的感染都可导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白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及放化疗等所致;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正常值是男性(4.0~5.5)×10e9/L、女性(3.5~5.0)×10e9/L、新生儿(6.0~7.0)×10e9/L。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一般情况下测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二者的意义基本相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往往提示有贫血,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可以初步判定贫血的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慢性病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贫血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血红蛋白90~120 g/L;中度:血红蛋白60~90 g/L;重度:血红蛋白30~60 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 g/L以下。我们一般人体检中常见的多为轻度贫血,且如红细胞体积偏小,多为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则可见剧烈吐泻、高热大汗等导致脱水的情况下,还有就是处在高原或长期缺氧的情况下。
血小板(PLT):
正常值是(100~300)×10e9/L。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会产生出血症状,如皮肤和黏膜的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和眼结膜下出血。严重者有便血、血尿,肺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放化疗后,或有些生理现象(如女性月经期)。血小板增高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病活动期)。
血细胞比容(HCT):
正常值是男:0.40~0.50 女:0.35~0.45。红细胞比容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红细胞比容增高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红细胞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
中性粒细胞:
正常值40%~75%或(1.80~6.3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急性或化脓性感染(如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如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或在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验血报告单怎么看和新冠验血报告单怎么看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