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什么是气血,以及气血的气指的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气血是什么?
气血就是生命的能量。当身体的气血不足时,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让身体健康,让心情愉悦。
一般来说,当身体气血不太充足时,就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会感到心慌、有的人会经常失眠、有的人爱掉头发、有的人很容易疲乏、有的人情绪容易焦虑、有的人会出现抑郁。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气血不足的状态,会使得身体过度透支,这时身体就要出问题了,人就会生病了,甚至可能是难以治愈的疾病。
我们都知道,人自身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所以人们常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养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养生就是调动你身体内的自愈力,让你始终能保持在健康状态。
但是当你气血不足时,自愈力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因为自我疗愈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就无法修复那些有问题的细胞。
事实上,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足和气血不通引起的。而很多人之所以能从疾病中康复,也是因为吃健康的食物、过节能的生活,让气血重回充足、畅通的状态。
如果我们能读懂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不足、把气血补上去,我们便可以拥有长久的身心健康。
气血不足有哪些表现?
气血不足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容易疲乏。 有时一天也没有做多少事儿,就感觉到很累,很疲惫。颈、肩、腰、背常感到僵硬酸痛。
气血不足时,有的人会心慌气短、或是觉得胸闷、想要深吸一口气才舒服。 头晕耳鸣也是气血不足的一个常见的表现。特别是突然站起来时,容易头晕眼花。安静的时候会有耳鸣,声音有点像蜜蜂叫。
气血不足的人,常有睡眠问题 ,最常见的就是入睡慢、半夜醒、或是早上醒的早,其实还没有睡够呢。
气血不足的人也容易感冒 ,而且每次感冒都好的比较慢。 过敏性鼻炎也会反复发作。
气血不足的人,皮肤大多没有光泽、不紧致、而且容易有皱纹 ,而且皮肤容易过敏。
气血不足时,大多容易不开心、爱生气、有时情绪低落,做事容易急躁。 因为当身体能量不足时,心理能量也会跟着下来了。
一个人从健康状态到气血不足的状态,绝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必定是经过相当时间的过度消耗。同样,要想把气血补回来、重新回到健康状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般来说,需要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因为细胞更新的周期大约是一年,也就是说,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补气血、过健康的生活,一年后就是一个全新的你。
所以说,补气血一是要坚持一定时间,最少也要坚持三个月,才能有明显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过健康节能的生活,减少气血能量的消耗。否则,这边补着,那边耗着,甚至消耗的速度比补的还快,那样不论你怎么补都不可能补的上。
过健康的生活包括:不熬夜、吃健康的食物、做有益身心的运动,最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中医认为“心乱则气血逆乱,心静则气血调和”。坏心情比什么都伤人。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及中介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及化神作用。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扩展资料:
气虚常由体内生化不足、耗散太过导致。多见于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疲劳过度者,主要表现有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易眩晕、自汗、感冒等。气虚常因饮食失调、体弱、久病所致。
血虚是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久病虚耗等导致。血虚者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颜色暗淡,常表现为头晕心悸、形体消瘦、双目干涩等。血虚常常是消瘦真正的原因,而消瘦则是判断一个人血虚最明显的表征。人之所以瘦,是因为血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血
气血是属于祖国中医学概念,是人体的两大基础物质,各自具有相应的功能,对于我们的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气是运作不息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调控及防御固摄等作用,而血是循行与脉中且有营养的红色物质,具有濡养及化神的作用。
中医自身有完整什么是气血的诊断理论和治疗方法什么是气血,其中用到很多专用术语,因中医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这些术语如果直接按现代汉语理解会有很大混淆,这些混淆阻碍了中医思维方式的形成,导致中医在医理上无法被现代人接受和正确理解。要学习中医,必须区分这些混淆,这里暂只讨论中医时几个术语什么是气血:气血、瘀血、气滞血瘀。
一、气血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与血管相随,经络里“走”的是“气”即“精气”(“能量”),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心脏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血液对身体的滋养是靠经络内之“气”推动的,正常情况气与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气所依,气兮血所附”。又“血为气母”,“气”(“能量”)又来源于血液,血液为“气”提供营养、补充消耗。“气”在五脏里存储并分别归属不同的特性(经脉的五行特性),由五脏统领并由经络疏布、推送到全身发挥各自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正常情况下,血液是“气”的载体,“气血”指血液和“气”共同对人体的滋养能力的统称,故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保健里都是称“气血”。西医没有气血这个词,只有物质上的有形“血液”,因为西医里没有中医“气”的概念。
二、淤血
在现代汉语里,“瘀”同“淤”,淤血,在西医里指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经脉或毛细血管内形成经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比如受外力侵害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形成的淤青、器官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和肝脏淤血等等。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常见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等,严重时导致脏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在中医理论里,瘀血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积或流动受阻,中医的瘀血特指“离经之血”(可理解为“游离”于经脉之外的血),即与血液与经脉分离的状态。如果局部血液里没有经脉提供“气”,血液对身体就没有滋养作用(提供养分和排除废物),成为“无用之血”,就是“瘀血”。“瘀血”在体表或器官上看不见但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如中医指明某些地方发生“瘀血”,必定形成隐患或已经引起身体的病变,假如用现代仪器检测甚至解剖观察,并不会有血液循环的明显问题,也没有血管破裂。中医的“瘀血”概念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而经络理论则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即使隐患已经变成疾病,也是如此。
“瘀血”产生的原因是经脉(或经脉里的“气”)出了问题,即“经脉不通”造成的(所谓“不通”是指经脉里没“气”或“气”太弱)。人体的疾病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与经脉密不可分,故中医里有“学医不明经脉,开口动手便是错”之说。
三、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中医里的病理状态的描述。“气滞”指经脉里“气”运行不畅,“气”缺乏或堆积;“血瘀”指“气滞”的趋势导致的结果,即形成“瘀血”。
外力或外伤引起的血液淤积即淤血也会导致“气滞”,血液是“气”的载体,有形的血液循环受阻自然也会引起“气滞”。不太重的外伤导致的“气滞”是暂时的,人体会自动用堆积的“气”去“冲击”受损处,重新恢复受损的功能。比如外伤引起血管破裂或断裂,“气”受阻堆积,在经脉和“气”的作用下会逐渐自动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环,同时带走渗出血管的“无用之血”,外伤也自然慢慢恢复。对外伤“淤血”,中医用活血药物加快消除。
四、症状自检
气滞血瘀的自检
1、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瘀点。
8、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
9、常常急躁易怒,患者遇事不能冷静,经常会着急生气。
偏重于气滞
胸闷喜叹息,两胁、胃、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性格内向,忧郁寡欢,心胸狭窄,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和小腹胀痛,舌色暗,脉弦等。
偏重于血瘀
口唇爪甲紫暗,皮肤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面部色素沉着,眼圈黑,黄褐斑、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青紫斑点,舌下静脉郁血,脉涩等。
五、如何缓解什么是气血?
如果是“气滞”导致的“瘀血”,要自动恢复就比较困难,必须先解决“气滞”才会解除“瘀血”。“气滞”的原因很多,可能由外部“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外邪”)造成,也可能是“外邪”引动“内邪”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内邪”造成。“气滞”可能使“气”绕道形成局部“瘀血”,或就此形成“气团”(“能量”非正常聚集),并阻碍了经脉其他位置“气”的运行。
“气滞”造成“血瘀”后,人体在一定程度上由经脉的五行生克动力去修复“瘀血”或维持人体的基本运转,可能暂时没有形成严重的疾病(其实更多是自身没有发现或没有在意),但隐患已存,时间长了就形成局部病变。“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人体一定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比如“亚健康”或者局部功能障碍,长期“瘀血”会直接形成局部严重疾病或经过经脉的五行传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反过来说如果疾病已久,必定有“瘀血”,即“久病必瘀,瘀久必病”。所以要及早发现和解除“瘀血”,达到治小病而免大病。
要解决“瘀血”,中医俗称“打通经脉”,即指将经络与血再次“连接”起来,使“气有所依,血有所附”,“气血”带去养分带走废物,恢复局部功能正常。“连接”的实质是引导经络和“气”回归本位,方法是中医六法: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就是通常说的中医的治疗手段。
早期的“瘀血”,即还没形成严重疾病时,可以自己用简单的方法解除,比如根据经络理论按揉穴位、刮痧、拔罐和一些养生锻炼方法等,主动调动人体的“气血”,去修复已经形成的“瘀血”,解除不适症状,即使对已经形成的疾病,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缓解症状和治疗。
平时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
例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香橼、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等。
气滞血淤饮食禁忌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气血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不居集》又曰:“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
气血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程度。有很多俗语都说明了这一点,毕竟这些都是万古不易的真理。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在中医上,血的概念和我们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气的概念就比较复杂,它包括我们常说的呼吸之气,还把我们脏腑器官的功能归属于气,比如胃气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
血虚者可以适量食用乌鸡,吃的时候再配上当归较好。乌鸡肉中含氨基酸高于普通鸡,而且含铁元素也比普通鸡高很多,所以,乌鸡是补虚劳、养身体的上好佳品。血虚者要少吃大蒜、槟榔等食物。这类的食物过于辛辣生冷,不利于补血虚。多吃藕。藕段间的藕节更是一味良药,具有健脾开胃、养血、止血的作用,还能改善气色。适合气血不足的人士长期食用。
气血不足的女性是不适宜做大量运动的,因为大量做运动会消耗太多的能量,对于气血不足的女性来说是雪上加霜。但是不做运动又十分不利于健康,因此小编建议各位气血不足的女性,应该在给身体补充足够营养的前提下做适量运动。女性可以选择做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例如瑜伽、健美操、太极等,这样既起到锻炼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又不会过分消耗身体的能量。
什么是气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气血的气指的是什么、什么是气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