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胆子 鸭胆子的功效

登登百科 财经精选 2022-12-28 527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鸭胆子,以及鸭胆子的功效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鸦胆子是什么东西

鸦胆子鸭胆子,别名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柄和花序均被黄色柔毛。小叶3-15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有粗齿,两面被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长4-8毫米。雄花序长15-25(-40)厘米,雌花序长约雄花序一半。花暗紫色,径1.5-2毫米;雄花花梗长约3毫米;萼片被微柔毛;花瓣被疏柔毛或近无毛,长1-2毫米。雌花花梗长约2.5毫米,雄蕊退化。核果1-4,分离,长卵形,长6-8毫米,径4-6毫米,熟时灰黑色,干后有不规则多角形网纹,外壳硬骨质而脆。种仁富含油脂,味极苦。花期夏季,果期8-10月。产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亚洲东南部至大洋洲北部也有分布。

更多关于鸦胆子是什么东西,进入鸭胆子:查看更多内容

鸦胆子有什么作用?

清热解毒鸭胆子,截疟鸭胆子,止痢鸭胆子,外用蚀疣。

鸦胆子是什么?

鸦胆子(学名:Brucea javanica (Linn.) Merr.)是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柄和花序均被黄色柔毛。叶长20-40厘米,有小叶3-15;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鸭胆子有什么功效?

鸦胆子有什么功效?

一,什么是鸦胆子

鸦胆子是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云南等省区的一个灌木或小乔木,常生长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地灌丛和稀疏森林中;在一些地方有人工栽培。鸭胆子是一个别名,鸦胆子是正式中文名,这个名称来源于《本草拾遗》;别名有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为鸦蛋子;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为苦参子;在海南常叫老鸦胆。是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

鸦胆子的外形特点:它的嫩枝、叶柄、花序上都有黄色毛。单数羽状复叶有小叶三到十五片,小叶片卵状或卵状披针形,长十公分左右,叶片基部常偏斜,叶边有粗锯齿,叶两面有毛。

花单性,圆锥花序,雄花序长二十公分左右,雌花序短很多;花小,暗紫色,直径一二毫米,萼片四个,花瓣四个。夏季开花。核果一到四个,是分离的,卵状,长六毫米,成熟时浅黑色,干后外壳骨质坚硬;种仁黄白色,含油多,味道非常苦,是“鸦胆子”名称是来由。

八到十月果实成熟。

二,鸦胆子的功效

据有关单位研究测定,鸦胆子果实中含有鸦胆苦醇、鸦胆因、鸦胆子甙的成分,在中医上药用称为鸦胆子,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止痢疾等作用,有重要药用价值。

因为有小毒,在使用时必须谨慎。详细可查阅专门的医学书籍。

鸭胆子的功效与作用别名 苦参子

【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鸭胆子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寒。入大肠经。

【功能主治】治痢,抗疟。用于久痢、休息痢、疟疾。

【用法用量】去壳取仁(切勿将仁敲破,以胶囊或桂圆肉或馒头皮包果吞服。治痢,每次用十粒至十五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七天。治疟,每次七至十二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五天至七天。外用适量,去壳打烂敷局部。

【注意】脾胃虚弱者禁用。

【备注】

(1)为治休息痢的要药,凡冷积久痢,乍轻乍重,或愈后复发,大便乍红乍白,或硬或溏者,均可用本品单独服用。

鸭胆子一药,在本草文献方面,使载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原为治冷痢久泻的要药。近人根据前人对于冷痢症状的描述,用治阿米巴痢疾,疗效颇好。并且由于本品能治阿米巴痢疾,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又试用本品杀灭疟原虫,在临床上用治疟级,也具有很好疗效。本品对肠胃道有刺激作用,凡脾胃虚弱者禁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鸦胆子是一种植物性果实的中成药物,可以起到一些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等清热解毒的作用。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鸭胆子和鸭胆子的功效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