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是细菌还是真菌

登登百科 财经精选 2022-12-22 489 0

今天给各位分享痢疾杆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痢疾杆菌是细菌还是真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细菌性痢疾是种怎样的疾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一种称为痢疾杆菌的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在体外生存力强,其存活时间与温度、湿度中H值有直接关系。其在冰雪中可生存41~60天,在被褥上可生存30~90天,在牛奶中可生存24天,在蔬菜、瓜果上可生存1~2周。一般说来,温度越高,痢疾杆菌死亡越快。在阳光直射下30分钟、56摄氏度温度15分钟及100摄氏度温度下1分钟均可使痢疾杆菌死亡。相对湿度40%~60%存活时间最短。在碱性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在碱水中可存活3~4个月,在碱性食品中不仅可以存活,而且可以大量繁殖。在酸性环境中存活时间短,在食品中加入食醋或发酵,痢疾杆菌可迅速死亡。痢疾杆菌对常用消毒剂均敏感,如75%酒精、2%碘酒、0.1%新洁尔灭、0.1%过氧乙酸等均可在5分钟内杀灭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最为多见。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在环境卫生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流行。

痢疾杆菌的病原学特点是什么

痢疾杆菌:又称致贺氏菌,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和无鞭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新洁尔灭、石炭酸和含氯消毒剂等敏感,56~60℃ 10min、100℃1min、阳光照射30min即被杀死。在潮湿土壤中生存34d,在37℃水中存活20d,在粪便中15~20℃可生存11d,在蔬菜和水果上可生存10d;但对氯化钠有一定的耐受性,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存活时间缩短。致病力较强,感染10~100个菌即可发病。有些痢疾杆菌能产生肠毒素,导致肠炎。

痢疾杆菌治病性

痢疾杆菌治病性一般指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耐寒,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致病免疫编辑 志贺氏菌属致病物质1.侵袭力: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志贺氏菌属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1.病原菌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牙胞,不具动力,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和51个血清型。目前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有关。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宋氏志贺菌感染多呈不典型发作。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只要10~100个细菌进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某些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等因素可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志贺菌侵入。

志贺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后,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所有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2.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4.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痢疾杆菌是怎样致人生病的?

痢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痢疾样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又称志贺菌属。其主要致病作用是它们有侵袭力和内毒素,毒力特征是能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当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时(如过度疲劳、营养不良、饮食失调等),即可引起发病。

志贺菌属又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等若干个菌,群内又有血清型和亚血清型之分,因此这也给痢疾的预防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近年来研究发现,痢疾杆菌具有抗药性,往往呈多重耐药特征,尤其对磺胺类药物的抗药性最强。其中,对于四环素、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药的耐药率已高达40%~80%。对一些较新的抗菌药物,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等较为敏感,是当前治疗菌痢的主要用药,

但也发现有耐药菌株产生。因此,当前提高防治痢疾水平的主要课题要放在克服病原的耐药性上。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痢疾杆菌和痢疾杆菌是细菌还是真菌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