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玉隆 丛玉隆简介

登登百科 财经精选 2022-12-27 1107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丛玉隆,以及丛玉隆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双形性贫血多见于什么贫血

本篇作者:丛玉隆

红细胞双形性是指在同一血涂片上有两群不同的红细胞,红细胞直方图可清晰反映,同时RDW参数增大。这两群细胞分别是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正细胞正色素性或大细胞正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双形性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后、输血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等。据两种细胞的数量不同可致不同的MCV、MCH及MCHC,若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较多,可致三者均降低,若大细胞较多可致MCV正常或升高,MCH正常或降低,MCHC正常。

ICSH指南建议,报告红细胞双形性时,要描述这两群细胞形态。

以上来源于个人图书馆。

然后根据题目的话,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的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

摘要:医学检验不是简单的提供检测数据和三大常规检测的实验室,检验医学有着标准化、精确化、速度化和高效化的特点,这就使得医学检验正在向检验医学进行转变。

对培养医学人员的医学院校的教育就会必然发生改革。

关键词:医学检验 检验医学 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和实验室科学的融合产生一门新的学科,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涵盖了细胞病理学、化学病理学以及分子病理学和临床医院相结合用于临床检验诊断等内容。

现代化仪器的推广使得临床和基础医学密不可分,让医学检验登上了现代医学的大舞台。

医学教育为了适应医学改革就必须重视检验学的教育。

一、医学检验走向检验医学

医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检验人员不亲自参与到治疗中,所以医院觉得它并是不那么重要也并不十分重视它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总是超出人的预料,生物化学等大量医学学科应用先进的电子医疗设备,使得医学学科走进了科技化和自动化的时代;检验也不例外,由原来的全凭检验人员的双手演变为半自动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全自动;其中生化检验、血液检验、细胞检验等表现的更为突出。

检验医学可以满足医学检验的更高要求,检验医学不仅仅再是一张写满数据的报告单,检验医学可以为人体健康评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运用生物学、微生物学、血清学、化学、血液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和病理学来分析人体材料,并且可以为人们提供相关方面的资讯信息;还包含结果的解释以及对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建议的学科。

二、检验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检验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更偏向于大众教育,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检验医学不再满足本科这个教育体系,它的教育体系下至专科上至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

专业人员的评价等级除了检验技师还有更深层的检验医师,这样就可以完善医学检验教育体系,也能适应我国国情和学科发展的新局势。

当然,检验医学在培养目标以及检验系和检验科的关系上还存在问题;以及学生的临床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检验体系和检验科是相互分离,对学生教育只是片面追求检验知识没有和临床知识以及医学综合能力相结合等一些问题。

三、医学教育改革

为了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发展和检验工作要求的检验人员,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也是必然的,杨振华在检验医学上面的成就是登峰造极的,他曾经指出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的本质就是供给资料变成供给信息。

信息就包括数据还有对数据的解释说明,这也对检验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以及对检验人员的数量上做出了要求。

组织一支检验医师的战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解决检验医学在工作上人手不够的问题,同时它也是检验医学的源头是教育。

这就要求检验医师既要掌握临床知识还得学习检验理论这样才能应对现代临床医学的挑战。

医学检验涉及到多门学科,但在医学学科发展中又是实用性强的一门学科。

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以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力能;这样学生就能在医院和血站以及防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所以新的教育制度要求医学检验学生不再是只要掌握检验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应付检验工作上的需要,它需要与其他医学学科相结合共同来完成检验工作。

1.医学教育观念的改变

检验医学和医学检验是不同的学科,科学医学和临床的知识在检验医学中都出现过,其中医学技术也是检验医学的一部分;而医学检验主要对知识技术的应用方面的内容。

医学教育工作人员意识到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所以教育改革以及研究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能否成功转变的关键,医学教育学院应该合理安排课时,对创新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让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新生入学时,做好医学入学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结合临床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作用,做一个多功能的医学人员就必须学习最新的医学理论,具备高素质的医学检验的品质。

2.探索新教学方案

要使得人文与基础医学、专业基础、临床医学知识和专业四大课程相融合就必须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拓宽基础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同时适当增开一些课程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了能让学生和国际医学接轨可以通过双语教学,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了解其他国家的医学技术。

为了满足学生兴趣发展需求,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让学校的教学不再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老师和学生相互结合来进行日常的授课,使得学生在今后发展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3.培养适应实验室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在医学研究中广泛运用,使得检验医学的学生必须电脑操作更熟练、拥有强悍的逻辑分析能力,仪器在安装、调试、使用、维护都应该了解并熟知。

因为先进的设备在很大一个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但是它对人才的要求就更多了。

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自助选择在课前设计自己的实验课题进行分组讨论,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对课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写一份实验报告,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实验室发展。

四、检验医学的展望

检验医学随着生物技术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表现在三个方面: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标本和检测效率。

使得检验医学更集中更广泛运用;在保健、慢性疾病的自我检测、急性病的快速诊断和患者的个性诊疗都用重大作用;因为检验工作比较简单快速,所以在这些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独立的实验室可以很好的解决社区服务站中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

检验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和检验医学相结合,从中找出更适合检验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医学工作中医学人才来探索医学的奥秘,更好的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让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的工作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01):12-14.

[2]韩学波,魏军,徐广贤,汤建中,于欣.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1):2766-2767.

[3]李燕,罗萍.面向未来的检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之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6):463-465.

[4]姚群峰,宁勇,谢圣高,郭亮.对新形势下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7):10-11.

[5]岑叶平,费红军,汪文娟.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92-93.

实验室管理如何实现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2】

[摘要]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更新、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检验面临着向检验医学转变的严峻挑战。

实验室管理在新形势下必须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加强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从系统文件、信息化应用、全程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实现提高。

同时改变观念,加强与临床的密切配合。

才能在医疗工作中顺利实现转变,更好地为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 医学检验;检验医学;实验室;管理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简单颠倒,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前者主要是应用技术,而后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的知识。

历史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检验与临床是一起诞生的,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溺赤”、“痰”等词语的记载。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发展为一门包括临床化学、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临床检验等的独立学科,而这种独立同时也拉大了与临床的距离。

这种医学检验是以标本为中心,目标是保证出具的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标本的情况,从事的仅仅是技术工作本身。

而检验医学的重点是在及时准确的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提供咨询服务,要透过手中试管里的标本看到活生生的患者。

基于历史的原因,体制上现有医院的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的岗位,高校培养的依然是技师型检验人才, 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正如杨运昌[2]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

如何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加强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

加强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实现医学检验技术工作本身的目标,即提供高质量的可互认的检测结果。

1.1文件管理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必须建立书面的质量控制规定。

内容涉及各种规章制度;检验方法、器材、试剂、质控;标准操作规程(SOP);生物安全手册;仪器和检验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查;室内质控;纠正措施等等。

总之,事无巨细。

以SOP为例,内容从标本收集和处理要求、实验操作步骤、生物安全、试剂保存和选择、质量控制及采取的纠正步骤、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仪器的保养校准和维修、实验室消毒及废物处理等等。

在我们原有的实验室管理中往往流于形式,而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要求文件的实用性,每个环节的要求都要做到文件化。

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写出来的文件要既遵循相关规范的要求,又必须符合实际工作,即详细地写出应该做的事,认真地按写的去做,如实地记录所做的事。

1.2信息管理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扩大,充分利用微机面广、高效、协调有序的特点建立科室网络,是充分发挥检验一流设备自动化优势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内实现各专业实验室的数据信息联网,加强科室内部人员管理、检验用品消耗、科室经济收入、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彻底改变以往手工或单向单机操作造成的检验科管理盲目、松散、随意的状态。

对外加强与临床联系,增进理解。

保证了检验科的分析前质量,避免出现开错申请单、用错采血管、录错患者的基本信息等情况;分析中不再存在人为处理错误;分析后可迅速查询结果。

1.3质量管理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核心,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控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它是指从患者准备抽取标本到送至检验科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

随着现代化仪器的引用,使检验速度加快,标本在这一时段的停留时间相对延长,也就有了更多值得推敲的价值。

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患者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本,严格监控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这一阶段的关键;认真把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

工作前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把实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作为检验报告发出的最后一次审查具有重要的地位。

严把出口关,认真执行检查核对制度。

出现异常及时复检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原因,确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1.4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医学是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从单纯的生物学层面上的治疗转向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

从而也赋予了检验更丰富的工作内容,现有的检验科人员知识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

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

加强继续教育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给检验技术人员补充临床知识,逐步建立起一批以既懂临床又懂检验的检验医师为中坚力量的人才梯队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治疗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归根结底,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有必要吸取国外已经形成的管理实验室措施和有益经验[4]。

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最终要走向最能够体现管理水平的以ISO15189为标准的医学实验室认可。

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各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差距很大,影响了认可的全国性推广,目前应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如HIV实验室网络建设的经验、PCR实验室认证的模式,以局部带动全面,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2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医学检验的拓展与延伸,顺利实现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不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还依赖于医院的行政支持。

医务科应有步骤有组织地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使检验人员参与到临床病例的讨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进了了解。

通过组织业务学习使临床医生了解实验过程、原理和影响因素,正确解读检验报告。

在无法改变现有医学教育体制的前提下,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有临床医学基础的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定期轮转临床科室和检验科,以便熟悉对方的基本技能,培养有临床经验的检验医师和有实验室能力的临床医师。

从实验室本身的管理上,检验科人员要勇于承担沟通的责任,从我做起主动深入临床,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答疑问。

检验人员直接参与到会诊、查房和病例讨论的诊疗活动中是与临床建立联系的关键,了解临床的同时加深了对检验质量的重视。

在临床反馈的不满意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过调查可溯源到标本采集不合格,故应同时加强与护理的沟通。

检验人员很难控制实验室以外的工作质量,加强医护间的合作是控制分析前质量的关键。

检验科应同护理组共同制定并实施正确采集和处理原始样品的专用指导材料,并使负责采集原始样品的人员方便获得并熟知这些资料。

同时向患者提供指导,使患者了解在采集标本前,其一切生活动态对标本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参考性。

相对于传统医学中以主观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当前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可检测水平、高自动化的现代新型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预见和保健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瞩目的作用,大部分辅助诊断治疗的信息来源于医学实验室的检验。

顺利实现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对社会医疗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丛玉隆.检验医学学科建设的挑战与发展如何应对 WTO 进入与医疗市场的兴起[J].解放军检验医学杂志,2002,1(1):6-8.

[2]杨运昌.我国检验科体制存在的问题[M]//武建国,顾可梁,童明庆,等.医学实验诊断学进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5.

[3]陈章权.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19-320.

[4]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3(1):35.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论文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论文【1】

【摘要】 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临床检验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其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的检验结果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种运用现代物理、现代化学方法,并通过医疗仪器和实验技术为临床治疗诊断所提供的学科。

其对于医疗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医疗事业将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将针对我院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进行分析,并通过分出的结论来探讨提高其检验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临床医学;措施;检验质量控制

一 临床医学检验

临床医学检验不但能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治,医学的检验结果。

同时,还可以使得人们加强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意识。

临床医学检验是疾病诊治的预防和诊治的重要手段,其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起着先导的作用。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针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让临床诊治能够利用这些结论正确的采取相应的诊治手段,达到良好的医疗目的。

医学检验是对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化验,以获得病原与病理变化等进行检查并提取资料的医学手段。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临床检验工作乃至整个医疗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临床检验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

二 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检验条件和技术配备不合理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检验技术质量是关键,没有良好的检验技术,则后的任何检验都将可能存在误差问题。

加之设备的不先进以及老化问题,同样影响着医学检验的结论。

2、非病因素影响

非病因素中也存在着问题,因医护工作者未有及时告知患者,而造成的未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

医师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的不严格问题,采集方法,数量,时间和环境等存在规范问题,则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实验室室前检查不规范

室前检查同样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具体体现在部分医师并未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检查目的性不强。

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运用不当的实际操作,也使得体统的误差判断不可避免。

4、文件管理出现规范性错误

文件管理,是对于进行各项检验工作的基本准则,唯有科学与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可以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部分管理人员对于文件管理意识淡薄,对于其概念和意义并不熟悉,编写建立档案时存在分类不清,书写不规范,原始记录缺失等问题,其严重影响了错误发生的几率,以及失去补救的条件。

5、检验人员、患者、医师之间系不和谐。

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近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件,有些甚至危及到了医生的生命安全。

同时检验人员和医师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但因为其对于检验技术的非专业性,使得对于高度专业、高难度的检验手段不甚了解,容易出现混淆项目检测的现象。

检验人员却希望临床医生理解这些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在检验工作中双方有着交流障碍,导致了检验工作出现矛盾,继而引发错误。

三 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应该首先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等相关的检查步骤进行核实,针对病患自身的情况提前告知其禁忌和相关注意事项。

同时样品采集控制,拿血液采集为例子,采集的时间通常为清晨,应当要空腹进行,空腹时间在16小时以内,血液采样时应当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采集血样时,应当事先让患者休息5-10分钟,采样时,压脉要小于60秒。

应当维护检验仪器,随时查看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

日常保养以及日常维护也相当重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动,保证每个仪器都可以正常进行使用,一旦出问题,应该及时停止使用,并且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在准备检测试剂时,要针对检验项目进行准备,确保流程。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该按照其必要的操作流程来进行检验。

四 临床检验工作中问题的措施

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

应当加强设备管理并改善设备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合适的仪器。

要紧追国际的技术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运用精度高的设备确保检验的有效性。

应当完善设备的管理,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

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进行操作规程,应当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检验人员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确保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制定文件管理规范。

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并且严格实行,实行专人负责制度、健全文案管理系统。

实施时,应当让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检验单的填写,确保检验单的信息填写无误后方可提交签发,并且要经过检验科主任的亲自签发,方能递交到下一个环节。

检验结束后,应该对档案进行管理,确保档案无误。

3、完善实验室室前检查,提高质量

医师及检验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相关知识,检验人员同样也得加强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对医疗突发事件,要有很好的应急能力,对于新知识、新设备应当尽快掌握。

强化标本采集能力,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采集工作,严格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减少操作中的检测结果误差,使得检验质量得以提升。

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

检验科室人员和临床医师之间应当多进行交流与互动,院方应定或不定期开展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举办相应联谊的活动。

活动中,提倡各科室之间多做工作汇报。

检验科人员和医师之间应该多互相学习和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各方面能力。

5、对于非病因素的影响

非病因素的影响,应当及时告知患者检查结果,多了解病人的心情。

一切从病人出发,多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多为患者着想。

应该时常提醒患者相关的禁忌,避免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的食用禁忌食物,服药过量,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同时注重样本采集时间,方法,规范,确保医患之间有一个良好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周亦农.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医学信息.2010

[2]杨丹.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当代医学。2010.01.

[3]陈梅兰.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10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论文【2】

【摘要】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必需以医学检验的结果作为基础,所以在临床医学的治疗中,医学检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医学检验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医学检验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控制措施,严格保障质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详细阐述如下文所示。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准确性

1临床医学检验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检验可以帮助一些对于医学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人群正确的认识疾病的危害,并且帮助这些人群更正态度进行正确的治疗,同时临床的医学检验也是疾病正确诊治、正确预防、以及病愈后正确保健的根本依据,所以医学检验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保障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十分必要,但是我国医院内仍旧是常常出现医学检验不准确的状况,主要的有一下几个原因:

1.1临床检验人员的因素这类原因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患者在检查前特别注意的事情,例如在检查前医护人员没有在对患者做好一些告知工作,使得患者在检验之前没有注意自己的饮食,服用药物甚至是没有注意情绪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医护人员对需要检验的部位进行样本采集的时候,由于一些没有注意的因素,例如:样本采集的方法,样本采集的时间,部位甚至是采集的环境不恰当,都会对医学检验的质量造成影响,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延误患者的治疗,产生严重的医疗事故。

可见,医护人员在进行医学检验的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对于医学检验质量造成误差的步骤,需要广大医护人员提高注意力。

1.2医学检验人员的因素在进行医学检验的时候,个别检验人员知识力量和技术水平都不是很高,加上检验设备的'落后,极有可能造成检验质量不高,检验结果不准确。

1.3医学检验前不恰当的措施的因素在检验开始之前,需要收集详细的患者资料,患者需要检查的部位,以及患者在检验开始前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做该项检验的禁忌,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1.4维护医学检验的仪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对于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为此,倘若相关人员没有定期的对仪器进行保养和维护,就会造成检验仪器的功能下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2如何有效的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由于医学检验的结果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减少了误诊的几率,提高了医疗的质量,保护了患者的利益,提高一个医院的社会声誉及经济效益,所以开展医学检验是必然发展的趋势,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提高医学检验结果质量的措施必需加紧实施。

2.1医院首先要提高对医学检验的重视医院首先需要做的是在精神上加大对于医学检验的重视度,时刻的对医生和护士进行提高认识的教育,做到共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

维护人员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力度,提高检验室的检验水平,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做好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保证患者在检验前的状态是检验的最佳状态,医生在检验的过程中认真细心,将检验需要注意的各项细节认真的落实,认真的分析检验的结果,制定出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可以说,只有所有的医护人员加强对于医学检验的重视,在心理和行为上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2.2医院需要在多种途径上培训医护人员医学检验的所有参与人员是保障医学检验结果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医院首先就是要将参与到医学检验的所有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进行医学检验的人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了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质量控制工作的认识,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使得他们可以学习到一套关于质量控制的理论和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培训的途径可以包括自学,互相学习,医院组织培训班和组织进行实践学习等等。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医院应该积极的进行此项活动的进行。

2.3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医学检验的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医学检验仪器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对于质量控制工作是否可以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对于检验室的环境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检验室的环境是否干净,玻璃仪器以及检验仪器的清洁度是否会对样本造成影响,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检验的方法是否会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等等。

所以,为了保证质量控制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医院做好检验室的准备工作,为医学检验提供一个最佳的环境。

3总结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二者以最佳的状态发展,需要充分的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抓住医学检验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专业的水平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483-487.

[2]周琼仙.《实验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415-2416.

尿常规检查中的BLD代表什麽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BLD+2代表什麽???

解析:

隐血或红细胞(BLD、ERY)、蛋白质(PRO)和颜色(COL)。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6~8.0、1.005~1.030,阳性、阴性,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些指标的改变可能提示有肾功能损害。 怎样看尿液常规报告单 *** 总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马骏龙 主任医师 丛玉隆 尿液常规分析是我们经常做的一项检查。大多数医院都用尿液分析仪检测,检测项目目前有10项、11项或12项,并且报告的格式不统一,既有“+”(阳性)、“-”(阴性),又有数字,检验项目的单位也不一样。到底该怎么阅读尿检报告呢? 尿常规项目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肾病类、糖尿病类、泌尿感染类以及其他疾病类。 肾病类项目 酸碱度(pH)、比重(SG)、隐血或红细胞(BLD、ERY)、蛋白质(PRO)和颜色(COL)。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6~8.0、1.005~1.030,阳性、阴性,淡黄色至深黄色。这些指标的改变可能提示有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类项目 酸碱度(pH)、蛋白、比重、糖(GLU)和酮体(KET)。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相关并发症和机体一些器官是否受到损害,如是否出现酮血症等。正常情况下,尿糖和酮体为阴性。 泌尿感染类项目 白细胞(WBC)、隐血或红细胞、亚硝酸盐(NIT)、颜色和浊度(TUR)。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时,尿中往往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尿液颜色或浊度也发生改变,亚硝酸盐有时也会为阳性。化学检测尿白细胞和隐血或红细胞只起过筛作用,临床诊断以镜检结果为准。 其他疾病类项目 主要是酸碱度、比重、胆红素(BIL)、尿胆原(URO)、颜色及其他指标。胆红素和尿胆原两项指标反映肝脏代谢血红素的能力和数量。正常情况下,尿胆红素为阴性,尿胆原为弱阳性。以上指标增高时,往往提示黄疸,尿液颜色呈黄绿色。 尿液常规分析化验单上一些项目后面出现“+”或“+++”……或数字,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阳性结果;相反,“-”就称阴性结果。在阅读报告时,要客观地分析报告,因为有许多干扰因素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饮食因素、尿液中的一些干扰物等。当尿常规检查出现异常时,请不要太紧张和太忧虑;同样,当出现和临床表现不一致的检验结果时,也不要盲目乐观。一定要配合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分析,以免延误疾病的诊断。

医学检验职称论文模板?

医学检验直接影响到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医疗质量以及整个医院全面质量。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检验职称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医学检验职称论文篇一

如何完善医学检验工作

摘要:检验科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在医院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工作配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医疗质量以及整个医院全面质量。因此检验科和临床科之间的协作很重要。本文就检验科和临床科之间的协作进行阐述。

关键词:检验科;临床;协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21-01

医学的发展,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断的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资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资料变为高效的诊断资讯,更多的、更直接的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之中。尤其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渐普及,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指标。从临床科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断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完善医学检验工作,必须加强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与合作。

1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临床科室医生不了解检验的情况,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资料。一面是医生检验申请单不规范,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送检目的、医生签名、住院号等缺项或不清楚等,另一面是。检验人员发现异常结果不与临床联络,不注重临床对检验结果的评价,也不管临床科对检验结果是否满意。

1.2 临床护理人员不了解检验标本采集规范及注意事项: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采集标本过程,患者不了解采集标本前的准备,护理人员不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3 检验科与临床医生、护士缺乏交流:先进装置的广泛的使用,临床医务人员不了解检验医学的发展,新仪器检测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他们也不了解,检验科开展新实验、新检验专案与临床医生、护士缺乏交流。

2 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2.1 检验医师与临床科室的关系:检验医学专家参加专家门诊、临床科室医院内会诊,与临床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络,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一方面可提高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向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有利于治疗效果。因此,门诊、住院病人的临床化验工作是检验工作重要的第一视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检验科定期与临床科召开座谈会议,及时沟通:临床科反映检验专案存在的问题,检验科给予解释和说明,并分析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依据,争取临床科的合作和理解。

2.3 对临床工作人员的培训:经常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讲解标本的正确采集、传送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应要求刚参加工作的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到检验科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程式、工作开展专案,以及怎样参考化验单的结果和正常值允许误差情况分析。

3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协作和沟通

3.1 检测科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应高度重视检测前的质量管理。

***1***要求患者积极配合,做到连续3d素食后才能采集标本。

***2***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或餐后2h血糖的患者,医生应详细告诉患者注意事宜,只有争取患者的配合才能做好这些检查。

***3***正确选用抗凝剂,同时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使用错误或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对,都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3.2 检验科应随时深入临床,积极听取临床的反馈意见,达到与临床的共同发展:检验科人员经常深入临床,随时了解临床的反馈意见,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合理的选择检验专案,将有限的检验资讯转化为高效的诊断资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坚持与临床各科室进行沟通。临床科室就检验科检验质量、检验专案等各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加强与临床的联络,经常听取临床科主任的反馈意见,相互促进,使检验科工作进步。

3.3 检验科应了解临床需求,积极开展新专案和新技术:随着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专案层出不穷,要求临床医生充分了解检验医学的新技术、新指标,检验科有责任及时向临床宣传、讲解。作为检验人员,必须了解临床,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临床医生的疑问,使检验人员看到检验结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重视,将临床对实验室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及时反馈给各实验室工作者加以改进,这样对于提高自己医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

3.4 加强与护士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质量:为减少标本的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方面可通过与临床护士及时联络和沟通,取得临床护士的认同和支援,当标本不符合要求影响检验结果时,要对临床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必要时复查标本;另一方面检查科必须将特定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标准操作程式或流程图的方式,详细的传递给采集人员。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协作,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科共同发展双赢。检验科必须及时向临床作好宣传、普及、运用的工作,不断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找出可加强沟通的契合点,这样既有利于患者,也能促进检验医学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检验医学工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庄妖.努力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 丛玉隆.临床实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3] 张美和.应重视检验与临床交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4] 王如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施后对检验科管理效果的评价[J].医学检验与临床

[5] 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医学检验职称论文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分析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分析

随机误差也被称为是偶然误差,指的是除系统误差外剩余部分的误差,那么,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是?

[摘要]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难免会出现由各类原因所导致的误差,这些误差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容易造成误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首先对误差的种类和来源进行了介绍,并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医学检验;误差;临床;医疗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此期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检验学也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技术的进步为临床诊断工作的优质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医学检验工作中的误差大多集中在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这三个环节当中,因此工作人员想要对检测误差进行更好的控制,关键就是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误差的发生,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依据。

1 误差的种类及来源

1.1 系统误差

在工作人员操作检测仪器的过程中,患者的感官障碍以及仪器由于没有校正而产生的偏差均会导致检测误差的发生,使检测值偏离真实值,此类误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消除,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予以避免[1]。

1.2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也被称为是偶然误差,指的是除系统误差外剩余部分的误差[2]。随机误差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其观察值不会出现系统性或方向性的变化,变化的随机性极强。

2 误差的特征

2.1 系统误差的特征

系统误差指的是在连续或者一系列测量结果中存在的具有相同变化倾向的偏差,它是由恒定因素所引起,因此会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重复多次出现。系统误差的大小基本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来了解,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措施进行纠正。

2.2 随机误差的特征

随机误差的符号和绝对值变化并不具备明显的倾向性,因此不容易通过采取某些措施的方式进行控制。当测量次数达到一定值时,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会趋向一致,因此随机误差的总体均数为零,具有抵偿性特征。随机误差的数据分布呈正态,具有明显对称性特征,所以其算术平均数会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真实值。

3 误差的'控制

3.1高度树立检验质量意识,确保医疗质量提高

临床检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依据,就会影响临床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要加强检验工作的建设,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以保证良好的医疗质量。在检验工作中,要始终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教育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质量是工作发展的唯一保证。

3.2 开展新业务,引进新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高速更新的时代,检验人员想要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外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对新设备进行使用。同时,有关方面也应注意加强对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投入力度,以便从技术上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3.3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交流

在标本检验过程当中,检验前所占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而且,分析前的工作全部由医生和护士来完成,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必须加强交流与协作[3-4]。检验人员一方面要向医护人员介绍医学检验方面的新技术和临床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多深入病房,听取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4 提高受试者对处理或医嘱的依从性

受试者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应接受的处理,也是临床检验误差的一个来源,提高依从性的常用方法有:简单明确的医嘱;为患者制定简便易行的服药时间表;必要的操作示范;让患者交回未服用完的药品;监督或检查;监测血液或尿液标本。

3.5 避免报告偏倚

报告临床检验结果时一定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全面反映临床检验的设计、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过程,以使读者在理解上不产生偏差[5]。除此之外,临床试验报告还应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3.5.1 检验是否按照计划进行任何一个临床试验,最根本的问题是各对比组具有可比性[6]。因此,在汇报临床检验结果时,应比照试验计划,检查检验过程有无意外情况及有无采取相应的措施。

3.5.2 与其他检验结果比较临床检验结果应有合理的专业解释,与其他同类型的检验应有一致的结果,在与其他检验对比时,应注意比较研究人群是否相同,再比较检验结果的差异。在报告中最好给出效应指标的可信区间,以便和多个同类型检验结果比较。

3.5.3 临床意义有意义的临床检验,其结论应能适用于相应的研究人群或一般人群。在做推论前,应说明样本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并用假设检验的P值说明统计推论的可靠性。此外,费用到效益分析也是反映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一个方面。

4 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避免医学检验中的误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性。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赏罚分明,以便更好地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③制定科学、合理的检验流程,让工作人员有章可循。④加强管理工作,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行为。

相信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医学检验工作的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4, 27(8):483-487.

[2]叶应妩,王毓之,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6.

[3]赵振军,郭玉芬.要重视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2008,5(36):189-192.

[4]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以促进标本采集质量的提高[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1028-1029.

[5]赵来.重视检验报告的法律责任[J].中国医药导报,2005,2(18):114-115.

[6]马斌荣.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

丛玉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丛玉隆简介、丛玉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