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局部浸润麻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局部浸润麻醉怎么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常见局部浸润麻醉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传导阻滞四类。后者又可分为神经干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脊麻。静脉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种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义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局部浸润麻醉,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表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药,难以达到上皮下的痛觉感受器,仅能解除黏膜产生的不适。可用于角膜、鼻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项①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③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④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取皮内注射针,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以后推注局麻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样皮丘,然后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若需浸润远方组织,穿刺针应由上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药液时应加压,使其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2)注意事项①注入局麻药要深入至下层组织,逐层浸润,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处神经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经通过,局麻药液量应加大,必要时可提高浓度。肌纤维痛觉神经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药便可产生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②穿刺针进针应缓慢,改变穿刺针方向时,应先退针至皮下,避免针干弯曲或折断。③每次注药前应抽吸,以防局麻药液注入血管内。局麻药液注毕后须等待4~5分钟,使局麻药作用完善,不应随即切开组织致使药液外溢而影响效果。④每次注药量不要超过极量,以防局麻药毒性反应。⑤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
3.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可通过环绕被切除的组织作包围注射,或环绕其基底部注射。区域阻滞的操作要点与局部浸润法相同。主要优点在于避免穿刺病理组织,适用于门诊小手术,也适于身体情况差的虚弱患者或高龄患者。
4.静脉局部麻醉
(1)定义肢体近端上止血带,由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称静脉局部麻醉。适用于能安全放置止血带的远端肢体手术,受止血带限制,手术时间一般在1~2小时内为宜。如果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缺血性血管疾患则不宜选用此法。下肢主要用于足及小腿手术,采用小腿止血带,应放置于腓骨颈以下,避免压迫腓浅神经。
(2)注意事项静脉局部麻醉主要并发症是放松止血带后或漏气致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所以应注意局部浸润麻醉:①在操作前仔细检查止血带及充气装置,并校准压力计;②充气时压力至少达到该侧收缩压100mmHg以上,并严密监测压力计;③注药后20分钟以内不应放松止血带,放止血带时最好采取间歇放气法,并观察患者神志状态。
5.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1)颈神经丛阻滞颈浅神经丛阻滞可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手术,而颈部较深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尚须行颈深神经丛阻滞。但由于颈部尚有后四对颅神经支配,故单纯行颈神经丛阻滞效果不完善,可用辅助药物以减轻疼痛。
(2)臂神经丛阻滞包括经颈路臂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锁骨上臂丛阻滞法、锁骨下臂丛阻滞法、腋路臂丛阻滞法等五种入路方法。五种臂丛入路阻滞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异,而上肢各部位神经支配亦各异,因此应根据手术部位神经支配选择最恰当阻滞入路。
(3)上肢神经阻滞上肢神经阻滞主要适应于前臂或手部的手术,也可作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完全的补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经阻滞、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滞,若行手指手术,也可行指间神经阻滞。
(4)下肢神经阻滞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时阻滞腰神经丛和骶神经丛。因需多注药且操作不方便,故临床应用不广。然而,当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较局限或禁忌椎管内麻醉时,可以应用腰骶神经丛阻滞。另外,腰骶神经丛阻滞还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措施用于术后镇痛。
虽然腰神经丛阻滞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用于下腹部手术,但临床很少应用。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是简单而实用的麻醉方法,可用于髂腹下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髋部手术需阻滞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最简便方法是阻滞腰神经丛(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大腿手术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及坐骨神经,可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大腿前部手术可行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或分别阻滞,亦可以采用“三合一”法,单纯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可用于皮肤移植皮区麻醉,单纯股神经阻滞适用于股骨干骨折术后止痛、股四头肌成形术或髂骨骨折修复术。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联合阻滞再加坐骨神经阻滞,通常可防止止血带疼痛,这是因为闭孔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很少。开放膝关节手术需要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最简便的方法是实施腰大肌间隙腰神经丛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采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也可满足手术要求。膝远端手术需阻滞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的分支隐神经,踝部阻滞可适用于足部手术。
局部浸润麻醉是外科手术常用方法,是将麻醉药物(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注射到皮下及各层组织内,靠药物扩散浸润到组织内,以麻醉神经末梢和神经干,此麻醉主要用于浅表外科手术和简单的外科处理。主要有三种:直线麻醉、菱形麻醉和环绕麻醉等。
1.直线麻醉
部位在手术切开线上,将20厘米的长针头从线中央刺入皮下,一直伸到线的一端,边注射0.25%普鲁卡因边向后抽针头,到进针处,再将针头刺入另一端,然后边注射药物边抽针头。
2.菱形麻醉
在选定的手术部位或病灶周围,将针头作成两个相对点或对角线,在菱形的四边皮下注射麻醉药物,边注射边抽针头。
3.环绕麻醉
此法主要用于四肢的麻醉,在术部(或患部)之上,环绕四肢周围,将针头刺入皮下或更深部组织注射药物,以达到麻醉的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局部麻醉的发展史 4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5 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 6 常用神经阻滞方法
1 拼音
jú bù má zuì
2 英文参考
local anaesthesia
local anesthesia
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称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觉神经被阻滞时,产生局部的痛觉及感觉的抑制或消失;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时,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这种阻滞是暂时和完全可逆的。
3 局部麻醉的发展史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施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1853年Pravaz和Wood发明了注射针筒,为局麻的 应用提供了工具。
1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根据Freund的建议,证明可卡因滴入眼内可产生麻醉,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是神经阻滞的开端。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的实验,在未抽出脑脊液的情况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产生了下肢 *** 现象,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开端。
1891年英国 Wynter和德国Quincke介绍了腰椎穿刺术。
1892年Schleich推荐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1897年Braun加肾上腺素于可卡因以延长局麻时效。
1898年Bier在动物及人做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
1901年Sicard和Cathelin分别成功的进行骶管阻滞,并于1903年报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滞的经验。
1904年Barcock首先用低于脑脊液比重的溶液性脊椎麻醉。
1905年Einhorn合成普鲁卡因,次年Braum应用于临床。
1907年Barker用较脑脊液重的溶液脊椎麻醉。同年Sterzi将普鲁卡因用于腰部硬膜外阻滞。
1909年Stoked用普鲁卡因阻滞于分娩。
1913年Meile用侧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滞成功。1920年Pages倡导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1921年Fidelpage以穿刺时黄韧带抵抗消失感并无脑脊液流出来判定硬膜外阻滞。
1922年Labat刊行《局部麻醉学》一书。
1924年Buluhebckuu倡导用肾周围阻滞封闭,为封闭阻滞的开端。
1926年Janaen首先发现硬膜外腔的负压现象,并认为是由于穿刺时推开硬膜所产生的负压。
1928年Firsleb合成了丁卡因。
1931年Dogliotti采用血浆等粘滞性溶液配药,可延长麻醉时间,增加麻醉的安全性。
1932年Cutierrey用悬滴法以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
1940年Lemmon倡导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Cleland首先经硬膜外腔插入细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
1943年Lofgren和Lundguist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年用于临床。
1949年由Cordello等推广应用18号Tuochy针置入导管,行连续硬膜外阻滞。以后相继出现的局麻药由甲哌卡因(1956年)、丙胺卡因(1960年)、布比卡因(1963年)、罗哌卡因等。由于新的局麻药不断涌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局部和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阻滞,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麻醉方法。
4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
1、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的径路可达到无痛和避免因疼痛 *** 引起的全身反应。
2、麻醉前应向病人作充分解释以取得合作。不能合作者,如必须行局部麻醉,应在基础麻醉或强化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4、麻醉前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瓜,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应用前应经至少二人对所用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5、用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量、性质和不良反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5 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
(一)表面麻醉
1、局麻药直接与粘膜接触后,穿透粘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2、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粘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粘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为达到完善的麻醉,常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相隔5分钟。
3、常用药物为: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4、适应证:眼、耳鼻喉、气管、尿道等部位的粘膜麻醉。不同部位应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药物。
5、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 *** 。
(二)局部浸润麻醉
1、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2、操作方法:“一针技术”,即先行皮内注药形成皮丘,再从皮丘边缘进针注药形成第二个皮丘,沿手术切口形成皮丘带。“分层注药”,即浸润一层起开一层,以达到完善麻醉的目的。每次注药前应回吸或边注药边进针,以免血管内注药。
3、适应证:体表手术,内窥镜手术和介入性检查的麻醉。
4、禁忌证:局部感染,恶性肿瘤。
(三)神经阻滞
1、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节的周围,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临床效果与阻滞程度有关。感觉神经阻滞只产生镇痛作用;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产生无痛和运动麻痹。
3、适应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神经干(丛)支配范围内。
4、合并症:神经或血管的损伤,血管内注药。
6 常用神经阻滞方法
图1 颈丛的组成 图2 臂丛的组成 图3 臂丛阻滞入路 图4 股神经解剖
1.股外侧皮神经 2.股神经 3.闭孔神经 4.股动脉
图5 坐骨神经侧卧位阻滞法 图6 坐骨神经前路阻滞法 1.髂前上嵴 2.耻骨结节 3.大转子 4.坐骨神经 图7 坐骨神经仰卧位阻滞法 图8 星状神经节阻滞法
(一)颈神经丛阻滞
1、解剖(图1)
(1)由颈1~4脊神经腹支组成,分为颈浅丛和颈深丛。
(2)颈浅丛支配颈部皮肤感觉。
(3)颈深丛支配颈部肌肉。
2、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常规皮肤消毒。
(2)颈浅丛阻滞: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回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3)颈深丛阻滞:乳突后下1cm下方为第2颈椎横突,其下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每隔1.5~2cm处的下方为第3、4颈椎横突。当针刺入达横突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分别注入局麻药3~4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4)改良颈深丛阻滞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当穿刺针达颈3或颈4横突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0ml。
3、适应证: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4、禁忌证: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5、并发症:膈神经阻滞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喉返神经阻滞;颈交感神经阻滞导致霍纳综合征(horner's syndrome)。
(二)臂神经丛阻滞
1、解剖:
(1)由颈5~8和胸1脊神经的腹支组成,少数含有颈4和胸2脊神经腹支(图2)
(2)各神经分支经过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并形成三干。三干沿锁骨下动脉方向向外、下延伸,越过锁骨后第一肋骨面进入腋窝,分成桡、正中、尺和皮神经。
(3)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4)常用阻滞方法有三种(图3);
2、肌间沟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环状软骨(c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④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⑤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症:肩部和上臂的手术,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3)并发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
3、锁骨上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双臂靠身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向缓慢推进。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④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证: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3)并发症:气胸,血肿。
4、腋路阻滞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
②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③在腋窝部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有穿破筋膜感并出现异感,证明定位正确。
④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30~40ml(含肾上腺素5μg/ml)。
(2)适应证:前臂和手掌部手术。
(3)并发症:血肿,局麻药毒性反应。
(三)股神经阻滞
1、解剖:起自第2、3、4腰神经,经腹股沟韧带下方及股动脉外侧,分布于股内前侧的肌肉和皮肤(图4)。
2、操作方法:
(1)先以手指触及股动脉并固定之。
(2)由股动脉外侧经皮肤垂直进针,并寻找异感。
(3)在异感发生处注入局麻药10ml。
3、适应证:股内前侧的小手术或取皮,股神经疼痛治疗。
(四)坐骨神经阻滞
1、解剖:来自腰骶神经丛,经梨状肌下孔,于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下行。
2、操作方法:
(1)侧卧位阻滞法(图5):
①病人侧卧,患侧在上。
②在大转子和髂后上嵴之间作一连线。于连线中点向尾方向作一3cm长的垂直线,该线的终点即为穿刺点。
③于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2)前路阻滞法(图6):
①病人仰卧,下肢伸直。
②从髂前上嵴到耻骨结节划一连线;再经股骨大转子划一与连线的平等线。
③经连线的下1/3点(a)划一垂直线,并与平行线相交的b点即为穿刺点。
④经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3)仰卧位阻滞法(图7):
①病人仰卧,患肢屈曲90~120°
②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间划一连线,其中点为穿刺点。
③经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下肢异感,并注入局麻药10~20ml。
3、适应证:足部手术,下肢神经血管营养性疾病。
(五)星状神经节阻滞
1、解剖:
(1)由第7、8颈交感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组成。
(2)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前外侧。
2、操作方法(图8):
(1)病人仰卧位,头转向对侧。
(2)在环状软骨外侧,将气管和食管推向内侧,而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此间隙为穿刺点。
(3)经穿刺点垂直刺入直达椎体后,再将穿刺针退出3~5mm,注入局麻药10~15ml。
3、适应证:颅内或上肢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4、并发症: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血肿,气胸或血气胸等。
(六)胸交感神经节阻滞
1、解剖:
(1)共12个节:第1节多与星状神经节相融合,第2~9节多位于肋骨小头前方,第10~12节位于椎体前外侧。
(2)每节有灰白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
(3)神经节之间有节间支连接形成交感干。
2、操作方法:
(1)病人侧卧位,于脊突外侧3cm处为穿刺点。
(2)穿刺针与皮肤成45°,向中线刺入达椎体横突。
(3)从横突外缘滑过并推进约4cm可遇骨质阻力,即达椎体前外侧。
(4)回吸无血、气后,注入局麻药5~10ml。
3、适应证:胸部和上肢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称局部浸润麻醉。基本操作方法:先在手术切口线一端进针,针的斜面向下刺入皮内,注药后则桔皮样隆起,称皮丘。将针拔出,在第一个皮丘的边缘再进针,如法操作行成第二个皮丘,如此在切口线上形成皮丘带。再经皮丘向皮下组织注射局麻药,即可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上述操作法的目的是使病人只在第一针刺入时有痛感。如手术要达到深层组织,可在肌膜下和肌膜内注药。分开肌肉后如为腹膜,应行腹膜浸润。如此浸润一层切开一层,注射器和手术刀交替使用,以期麻醉确切。常用药物为
0.5%
普鲁卡因或
0.25%~0.5%
利多卡因。
局部浸润麻醉时应注意:①注入组织内的药液需有一定容积,在组织内形成张力,借水压作用使药液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从而增强麻醉效果。②为避免用药量超过一次限量,应降低药液浓度,例如用
0.25%
普鲁卡因。③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以免误注入血管内。④实质脏器和脑组织等无痛觉,不用注药。⑤药液中含肾上腺素浓度
1:20
万
~40
万
(
即
2.5~5
μ
g/ml)
可减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局部麻醉又称作局部浸润麻醉,常用的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经过局部浸润麻醉以后,维持时间大致1-2个小时。
如果里面混合有副肾等收缩血管的药物后,麻醉时效可延长至3-4个小时。罗哌卡因属于长效局麻药,局部浸润麻醉后维持时间可达4-6个小时。
扩展资料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在临床上往往相互补充,不能把这两种麻醉方式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视之为针对具体患者所采取的具有个性化麻醉方案的一部分。
如对于小儿、精神病或神志不清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局部麻醉完成手术,必须辅以基础麻醉或全麻;而局部麻醉也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手段,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局部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就是常说的也是最简单的局麻。
麻醉用的局麻药,常用普鲁卡因或者利多卡因。
除了有很小的可能性发生药物过敏,局麻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局部浸润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怎么打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