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到了恐惧死亡,以及恐惧死亡是焦虑症吗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害怕是指面临险境而心中恐惧、惊慌。那么恐惧死亡,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一种说法是大自然创造人类之始就赋予了人类这个本性恐惧死亡,贪生怕死是为继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动力,人类若没有了这种贪生怕死先天本性,那么,人类这个物种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会不存在呢?很多原因,如若不怕死,则必然被比人类强大的掠食动物所消灭,若不贪生怕死,人们在面对生活上的各种艰难痛苦的的时候都会选择死亡。
第二种说法是,归根结底还是跟文化有关,参考下印度与尼泊尔人的生死观,尼泊尔火化场上,那些死者的亲人在死者火化前绝不会痛哭流涕,表情十分平静,因为他们相信,死与生是平等的,死亡只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连孩子们都会毫无畏惧的在火化台甚至死者身边玩耍嬉戏,从不担心会沾染到不祥,同样的情景在印度的恒河边也能看到,而这些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印度与尼泊尔都有许多自我折磨的苦行者,而中国人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文化不同,生死观自然不同。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类想到死亡都会伤心害怕,会伤心害怕的,必然是“准备工作“没做好。
第三种说法,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会不安,死亡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我们害怕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太多的死亡证明了别离的苦寂,死亡会夺取一切看似鲜活的,热烈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还让我们追寻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意义,它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它会夺去人的信仰,而人必须依赖信仰才感到踏实,有意义。
我其实并不太清楚这几种说法的对错,也没有个对错,但换个角度,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最有说服力,最能让人相信的说法(当然,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依靠这一点来评判理论)。
首先第一种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对人类物种延续的保护本能。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的原因在于上面的总结,我们意识深处的自我保护并非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
第二种说法是文化差异。第三种说法是对未知的恐惧。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综合一下,有的文化填补了人们对死亡这种恐惧的未知性?他们相信死后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即意识本身并不会消亡,也满足人类的自我保护结论,换句话说,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比其他文化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深,相信的程度也深。
我之所以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除了上面的解释之外,我认为还有死亡对生命的否定让人恐惧,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死亡否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会让人感到特别的无助。我想这才是我们恐惧死亡的根源和本质。
死前一秒14种感受
相关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1.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讯。
2、从未体验过的舒服。“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听到奇怪的声音。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被拉入黑暗的空间。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恐惧死亡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5、自己看着自己的躯壳。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你的话别人听不到。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7、不停出入自己肉体。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感官从未如此灵敏。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9、孤独无助 无法交流。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10、周围有他“人”陪伴。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
11、最后的时刻出现亮光。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全程回顾。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3、被“界限”阻隔。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14、生命归来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
害怕是指面临险境而心中恐惧、惊慌。那么,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一种说法是大自然创造人类之始就赋予恐惧死亡了人类这个本性,贪生怕死是为继人类这个物种存在恐惧死亡的动力,人类若没有了这种贪生怕死先天本性,那么,人类这个物种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会不存在呢?很多原因,如若不怕死,则必然被比人类强大的掠食动物所消灭,若不贪生怕死,人们在面对生活上的各种艰难痛苦的的时候都会选择死亡。
第二种说法是,归根结底还是跟文化有关,参考下印度与尼泊尔人的生死观,尼泊尔火化场上,那些死者的亲人在死者火化前绝不会痛哭流涕,表情十分平静,因为恐惧死亡他们相信,死与生是平等的,死亡只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连孩子们都会毫无畏惧的在火化台甚至死者身边玩耍嬉戏,从不担心会沾染到不祥,同样的情景在印度的恒河边也能看到,而这些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印度与尼泊尔都有许多自恐惧死亡我折磨的苦行者,而中国人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文化不同,生死观自然不同。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类想到死亡都会伤心害怕,会伤心害怕的,必然是“准备工作“没做好。
第三种说法,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会不安,死亡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我们害怕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太多的死亡证明了别离的苦寂,死亡会夺取一切看似鲜活的,热烈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还让我们追寻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意义,它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它会夺去人的信仰,而人必须依赖信仰才感到踏实,有意义。
我其实并不太清楚这几种说法的对错,也没有个对错,但换个角度,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最有说服力,最能让人相信的说法(当然,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依靠这一点来评判理论)。
首先第一种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对人类物种延续的保护本能。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的原因在于上面的总结,我们意识深处的自我保护并非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
第二种说法是文化差异。第三种说法是对未知的恐惧。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综合一下,有的文化填补了人们对死亡这种恐惧的未知性?他们相信死后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即意识本身并不会消亡,也满足人类的自我保护结论,换句话说,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比其他文化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深,相信的程度也深。
我之所以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除了上面的解释之外,我认为还有死亡对生命的否定让人恐惧,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死亡否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会让人感到特别的无助。我想这才是我们恐惧死亡的根源和本质。
死前一秒14种感受
相关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1.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讯。
2、从未体验过的舒服。“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听到奇怪的声音。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被拉入黑暗的空间。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恐惧死亡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5、自己看着自己的躯壳。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你的话别人听不到。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7、不停出入自己肉体。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感官从未如此灵敏。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9、孤独无助 无法交流。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10、周围有他“人”陪伴。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
11、最后的时刻出现亮光。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全程回顾。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3、被“界限”阻隔。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14、生命归来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
以前在初一的时候,第一次认识到死亡,心里很恐惧,但那种恐惧很快随着学业和生活的繁忙被冲淡,高中时也有几次想过几次这个问题,但恐惧来临都很短暂,直到最近,每过几天我都会想到死亡这个问题,每次想到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不能思考,没有意识,再也看不到亲爱的家人朋友啦,这个独一无二的你永远的消失在这个宇宙中,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每次想到这种死亡的结果,我都会有窒息感,然后心跳加速,想要捶胸顿足,大声呐喊,将这种恐惧散发出去,但是脑海里却始终不能摆脱死亡的恐惧。我有时在想,既然人注定了会死亡,那么为什么人要产生意识,即使产生了意识,为什么又要生成情绪这种东西,正因为有了情绪,我会感觉死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感觉真的是太痛苦了,我现在真的好羡慕我的小学时光,那个时候的我会为了一顿好吃的期待和高兴好几天,也羡慕那些智力有障碍的人,永远意识不到死亡的恐惧,更羡慕那些没心没肺的人,永远都不会为外物所动,自娱自乐。虽然我才20多岁,正在上大学,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内心充全被恐惧包围,意识每时每刻都像处于炼狱一般。可能也是和最近的疫情有关吧,在家待的时间太长了,总是想这些抑郁的事情。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灵魂啊,来世什么的,但如果有来世,我再也不想做人了,不想体会这种被恐惧包围的感觉,我希望能成为山间一颗柏树经历千年风雨,依然挺拔。还有我希望自己这一世自己如果死的话,最好是在自己没有预料到和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时死的那样的话,我应该会少一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
佛法认为,首先是人们在死亡问题上存有断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没有了,都归于幻灭。这种断灭论使人变得非常的现实:既然人死后一切金钱财富、名利权势都将丧失,那么能抓住的只有是眼前的享受。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如果这个人好吃,就要想方设法尝遍天下的美食;如果这个人重名声,就会不惜代价地追求美名;如果这个人喜欢权势,就会不择手段地争夺。我们仔细观察社会,这种人大有人在。 断见给人一种非常大的压迫感,促使人们陷于对现实生活无休止的争夺。每个人都清楚,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须好好把握,否则将会招致终身遗憾。这种否定死亡的观点,不仅给个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还影响到了整个地球。人们做什么事情没有长远目标,只顾眼前利益,比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最后还是人类自食苦果。虽然当今社会器物的发明与创造日新月异,政法制度日臻严密,但是文明与野蛮仍然是并驾齐驱,光明与黑暗仍然是平分秋色,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也就是对死亡的断见论。 其次,生命的脆弱以及无常的迅速,也是造成世人对死亡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各种天灾人祸对生命很容易造成危害。特别是当今人类面临的灾难非常多。比方说环境污染、水资源缺乏、恶性病的流行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与蔓延、放射性元素的扩散,还有社会治安的恶化、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我们只要环顾世界,这些现象随时随处可见,生命就是这么脆弱。所谓人生无常。 无常是什么呢恐惧死亡?我们一般不会意识到这个无常,但事实上任何生命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北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院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射线,人的寿命如能活到一百岁,也就是三万六千五百天,那么从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进入一种倒计时的状态。对于这个状况,很多人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心态。我们上晚课的时候,有一段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非常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年轻人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处在一种无限期的状态当中,以为来日方长,这是错误的。《投胎经》讲人的寿命如果保养得好可以活过百年。即便如此,也是非常短暂的生命。随着时光流逝,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青年,变成了壮年,乃至变成老年。时间过得非常快,有一首诗中说得好:“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佛法把人的寿命比做行云流水,比做朝露,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第三个原因人们不了解死亡,不知道死亡后往哪里去。清朝有一才子名金圣叹,因修祖庙被处以极刑,恐惧死亡他对死亡看得非常潇洒。他说,砍头是最痛的事情,一刀砍下又是最快的事情,想不到这二者他都得到了。临刑前他还对他的儿子说,豆腐干配花生米吃起来跟火腿一样的味道。看来很潇洒,但就在临刑前的一刹那,过去砍头之前要敲三通鼓,就在三通鼓敲完了的一刹那,他吟了一首诗:“锣鼓三通响,西山日已斜;黄泉无客栈,今宵落谁家?”可见他还是恐惧,因为他不知道死了以后往哪里去。 死亡并非终点 人死后到底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佛法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生和死是一个整体,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也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上的一面镜子。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不曾经死而复生过,每个人在转生到这个世界上之前,不知道死过多少遍了。所以我们所谓的诞生只不过是死亡的反面而已,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或者像大门,从外面看是入口,从里面看是出口。 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过程和感受又是如何?从佛法看,我们的生命是由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意识构成的。最初的一个境界是生有意识,最后的一个境界是死亡意识,在两者之间有一个境界,叫做中阴,是一个由旧变新的境界。它是由极微薄的四大和合而成,知觉力是活人的7倍,记忆力是活人的9倍,状貌类似于生前的肉身,身高大约相当于5、6岁的小孩,有黑白两色,以香气为食。我们凡夫的肉眼看不到它。人刚刚死亡之后的头几个星期中,中阴身有自己是男人或者女人的印象,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死了,看到家里的亲人,会试着和他们讲话,或者摸他们的肩膀,但是想尽了办法也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中阴身会难过。由于业力的缘故,中阴身没办法保持不动,只要一起念头,马上就不停地飘动,非常地惶恐,想方设法去寻找庇护所。 在中阴身的前21天,亡者有强烈的前世印象,那么亲人帮助死去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为死者助念、行善、做佛事,死者会得到利益。中阴身一般是49天,有长有短,直到与未来的父母亲产生业缘。但有两种人不需要在中阴身等待,他们业力的强度可以把他们立刻吹到下一世,哪两类人呢?一种是生前行大善,他们的心识里已经有良好的基础,所以可以直接转生到善道;第二种是大恶,生前造恶业太多太重,死后迅速堕入三恶道。中阴身完全暴露在习气业力之下,所以不管是活着也好,进入中阴身状态也好,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个正面的念头会把自己带到圣境;一个负面的念头又可以使中阴身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所以我们在中阴身阶段所遭遇的一切都逃不了过去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不仅在这一世,每个人还要在来世为自己的一切身口意负全部的责任。如果人不在活着的时候修正不良习气,比方说十恶,不让它得到控制而让它摆布你的心,那么中阴身阶段很容易变成习气的牺牲品。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了解无常。无常是靠不住的,一个人无论权势多大,多么出名,最后都要离开世间。但是一般人容易陷入四颠倒当中。一是常颠倒,认为世间有常,有永恒的事物,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比方说爱情是永恒的,作家、艺术家拼命地想创作出永恒的作品,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二是乐颠倒,佛法讲人生是苦,但曾有一位艺术家要创造一个乐教,让人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这也是一种颠倒。人生虽然有快乐,但是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是痛苦的根源,五欲的快乐是无常的。三是我颠倒,人身由四大合和而成,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主体,但凡夫认为有一个主宰,就是“我”,认假做真。我们想一想,从生下来到现在,这个“我”已经发生了多少变化。比方说我们3年前见过一个孩子,3年后可能就认不出来了。四是净颠倒,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身心是纯净的,认为只要多行善事就可以了,不需要学佛,不需要宗教,这就是一种净颠倒。凡夫认为身心清净,所以对身心生起贪念执着。这四种颠倒也就是对无常的错误认识。 一切事物都有生死。例如眼前的这个杯子,它也有成住坏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这样,凡是有形成的就会有消亡。无常是共相,是普遍的,人人都会遭遇。它无所不在,不只是在外在的世界,而且我们的心念、情感都是无常的。《金刚经》里面讲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提醒我们事物就像梦幻、泡影、露珠、闪电一样,都是无常的。我们要认识人生的真理,坦然面对死亡,首先就要生起无常的观点。看清无常,死的时候就容易放下;看清无常,生活中就容易突破执着。例如一个很值钱的杯子,不小心打碎了,如果知道无常的道理,就不会过于陷入痛苦的状态。 无常是不是很可怕呢?其实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本身的变化并不可怕,如果没有这个无常,痛苦永远是痛苦,快乐永远是永远,那人生就不公平了。众生因为有贪念,才会害怕,才会有痛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死得安详,那我们首先要学会活得安详,在活着的时候要培育安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死亡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坦坦然然。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暴力,我们的心总是被愤怒、嗔恨、恐惧所控制,我们就不可能死得安详。 佛陀曾对波斯匿王说:“无常好像一座大山,你所拥有的权势、财富都不能阻挡这座大山从四面八方向你压过来。”所以逃避是徒劳的,而是要一开始就认识到大山会压过来。佛陀谈死与一般人谈死有本质的区别。世间人贪生怕死,态度非常消极,并且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等待,谈不上任何对策。佛法教人正视死亡,对死亡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对待,要充分认识生死规律,做到有备无患。当年佛陀出家就是因为恐惧生老病死,于是出家学道。印光大师为了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将“死”字贴在自己的房间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谁以最大的悲观态度看待自己的将来,谁就把改善人类前途的关键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对于死亡这个迟早要面临的事实,佛陀教导我们,早做准备比起那种一谈到死亡惟恐避之不及的态度,甚至是不敢承认、强作达观要积极得多。面对死亡,我们要冷静地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把对死亡本能的畏惧转为理性的畏惧,由畏惧激发自己产生一种战胜死亡、超越死亡的决心。 一个人只有正视死亡,才能够真正做到临死的时候不畏惧死亡、甚至超越死亡。马祖临终时,弟子问他:马大师,今日感觉如何?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这暗示了生和死不是对立的。如果能看穿生死不二,自然可以超越死亡。明白了道理以后,我们要在生活中转为一种修养,也就是平时要下的功夫。历史上有许多僧人、居士对待死亡能够走得非常的潇洒,也是靠平时的修养,才能在最后有那样的境界。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恐惧死亡和恐惧死亡是焦虑症吗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