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足外翻

登登百科 财经精选 2022-12-24 343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足外翻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小儿麻痹有什么症状?

小儿麻痹一般指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症状有很大差异。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病情较轻时的仅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等非特性流感样表现,到病情严重时的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90%~95%,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内出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等。

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约1%的患者除了上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外,还会有更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

患者一般在3~5天内热退,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但无瘫痪表现。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大约0.1%的感染患者会表现为瘫痪型,该型患者不仅具有上述非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和脑神经。按瘫痪发生的部位又分为脊髓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延髓脊髓灰质炎和脑灰质炎,会引起相应神经元的损伤,产生肢体驰缓性瘫痪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现。

具体可分为5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瘫痪期

一般在第2次发热体温开始下降时或在高热与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短期内(通常3~4天)瘫痪达到最严重程度,退热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

脊髓型:此型最多见,瘫痪多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表现为急性迟缓性瘫痪,其特点:瘫痪肌群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好发于下肢单侧,近端大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不伴感觉障碍。如果发生上行瘫痪者,即由下肢向上蔓延至腹、背、颈部而达到延髓。

脑干型:此型影响伴有脑神经支配的肌群,特别是软腭和咽部肌肉容易受累,极少数可以累及延髓呼吸和循环中枢,产生呼吸肌麻痹等表现。

脑炎型:主要表现为神经错乱和意识障碍

,多见于婴儿,此型是唯一以惊厥为特征的脊髓灰质炎,可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极少见。

混合型:兼有脊髓型和脑干型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受损、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类是唯一已知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粪口途径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经口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繁殖。

90%~95%的脊髓灰质炎为隐性感染,即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此外,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患者还可出现驰缓性瘫痪,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是关键。

基本病因

该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脊髓灰质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3个血清型(1、2、3型),引起瘫痪的多为1型,占80%~90%,其次为3型。

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导致受感染的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该病毒非常耐寒,乙醚、氯仿和乙醇无法将其灭活,但电离辐射、甲醛、氧化剂、含氯消毒剂、高温、紫外线和苯酚等可迅速将其灭活。

诱发因素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近期曾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地区。

近期当地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输入事件。

小儿麻痹是什么症状?

小儿麻痹的症状开始于发烧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头痛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腹泻,呕吐和全身不适。 1-4天后,发烧消退,几天后发烧,并且高于第一次。 它的特征是过敏和不可触及的疼痛,伴有潮红,头痛,喉咙痛,呕吐,多汗症和随后的嗜睡。 瘫痪3-7天后,常见部位为下肢。 瘫痪发作一周后,如果不继续发展,就可以逐渐恢复。原因分析 脊髓灰质炎,也称为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早期可以表现为双峰热,走路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是瘫痪。

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婴幼儿。

小儿麻痹症原因

小儿麻痹症(poliomyelitis 以下简称polio)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小儿麻痹症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婴幼儿。

小儿麻痹症的病因 主要分为4大方面:髓灰质炎病毒通过食物经口传播,例如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病毒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导致了病理改变;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摘除术和遗传因素等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好发于某些家庭,其成员在相隔多年后相继发生本病。其原因不能用家庭内传播来解释,而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

2、年龄、性别与妊娠

男女儿童本病的发病率相等,但男孩瘫痪发生率高于女孩。成年人本病发病率以女性为高,但瘫痪发生率则相等。妊娠期本病发病率较高,病情亦较严重,可能与妊娠期免疫受抑制有关。

3、注射与创伤

曾经接受过注射或骨折、手术及其他原因所引起创伤的肢体容易发生瘫痪。

4、扁桃体切除

曾在近期或远期切除扁桃体的人,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危险性比具有扁桃体的人高8倍。

5、剧烈运动

在瘫痪前期,剧烈运动与疲劳均可增加瘫痪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

小儿麻痹症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为患者与病毒携带者,其中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人数多,在本病传播上起重要作用。发病前3~5日至发病后10日,患者咽部及粪便均可排出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由粪便非出,经口进入人体。粪便排毒大多在3~6周后消失,但长者可达3~4个月之久。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手、用品、用具等,均成为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囚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很少发病。出生后3~4个月抗体水平逐渐降低,发病渐多,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小儿麻痹症症状

小儿麻痹症起先是发烧、头疼、腹泻、呕吐和全身不舒服,家长往往认为是伤风感冒,或是消化不良。经过1-4天以后退烧,退烧几天以后,再次发烧,而且比第一次还高。突出的表现是知觉过敏样疼痛,不让别人触摸,同时伴有脸红、头痛、喉咙痛、呕吐、多汗,接着出现嗜睡等症状。经过3-7天以后出现麻痹,常见的部位是下肢。麻痹出现后1周,如果不继续发展,则可以逐渐恢复。

小儿麻痹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1、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

2、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形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等均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

3、小儿麻痹后遗症症状还表现在脚,脚也可以发生各种畸形,例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落地,也可能是足内翻用脚背外侧走路等。

4、另外,身体其他处也可发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弯曲畸形、骨盆的倾斜畸形等等。

5、没有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或接种的不成功,如疫苗过期、热水服用或没有按规定服完小儿麻痹症糖丸疫苗。这也是小儿麻痹症的诊断依据。

小儿麻痹症的类型

小儿麻痹症有四种类型:

1、无症状型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2、轻型

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3、无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4、瘫痪型

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小儿麻痹症检查

小儿麻痹症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占优势。

2、脑脊液:在前驱期无改变,瘫痪前期开始出现异常。外观清亮或微混,细胞数一般为(50-300)*10 /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增加不明显;晚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逐渐增加,且维持时间较长,常出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3、病毒分离:可以从鼻咽分泌物、粪便、血液、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但需要良好的实验室技术条件,耗时长,临床意义不大。

4、血清学检查: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其抗体在体内保持2-3个月,表示近期患过本病。中和试验其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长,阳性表示曾经患过本病。在病初和恢复期各取血一次,如抗体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辅助检查

侵犯心肌,心电图显示T波,ST段和P-R间期异常。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

小儿麻痹症如果有后遗症是不能完全治愈的,医疗康复是患者在全面康复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贯穿于患者康复的全过程。这种工作包括:手术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康复、矫形器、助行器等康复工程,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等 。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的主旨在於控制徵状,以期感染自然消退。徵状性的治疗有止痛药、物理治疗、支具及矫形鞋,甚或要动手术来促进肌肉功能的康复。当病严重时,可能需要依靠附助仪器进行呼吸,以确保性命。

用药治疗:

干细胞治疗前:患者于3周岁时常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出现高热,不能站立,大小便失禁,后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距今1个月病史,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营养因子,丙球蛋白)效果欠佳。

干细胞治疗后:3次干细胞治疗后,患者在家属的搀扶下可以走2-3min,肌张力明显降低许多,期间结合中医的治疗,针对患者大小便也起到了一定帮助,家属还是非常满意的。

小儿麻痹症吃什么好

小儿麻痹症的饮食宜忌:

1、不要过多食糖,因口腔内的细菌会使糖发酵,易患蛀齿而影响食欲。

2、不要偏食,因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3、不要过多食用姜,葱,味精,胡椒,酒等调味品。

4、不宜滥食温补,因小儿为纯阳之体,只宜滋养清润食物。

5、不要吃油炸,辣,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因小儿体质多热,再食油炸等辛热食品易引起热病。

6、多进食一些含有胆碱的食物。人脑中含有大量乙酰胆碱,记忆力减退的人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明显减少,老年人更是如此。补充乙酰胆碱是改善记忆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鱼、瘦肉、鸡蛋等都含有丰富的胆碱。

7、多吃蔬菜和水果。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要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患者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烂,做成包子、饺子、菜泥之类的食物,让患者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8、食物要易吸收、高蛋白。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选择的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小儿麻痹症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并报告疫情。对确诊病人,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对接触密切者进行医学观察20天。

2、切断传播途径: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污染物应彻底消毒。由于隐性感染者及无瘫痪型病人为数众多,并可播散病毒。

3、保护易感儿:

(1)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幼儿,应及时肌注10%丙种球蛋白03-0.5毫升/千克,次日重复注射一次,免疫效果可维持3-6周。

(2)主动免疫:对易感者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的关键性措施。

目前,大多采用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有两种:—种是3型单价糖丸,另—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两种疫苗均口服方便,免疫持久,且可诱发肠道局部免疫反应。因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故已改用3价混合疫苗。

4、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5、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小儿麻痹症会遗传吗

小儿麻痹症不会遗传。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后天感染病毒所致,因此不是遗传性疾病。相反,如果父母患有小儿麻痹症,孩子还有可能会出现抗体,反而不容易患病。

小儿麻痹症会传染吗?专家指出,小儿麻痹症会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因而如果亲密接触的家庭成员则有可能患病。一般来说,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因此加重有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朋友需要格外提高警惕。

虽然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但是一旦感染就会获持久免疫力。再者,医学上也有口服脊灰活疫苗可以帮助大家抵抗疾病。专家建议,家中有小儿麻痹症患者的朋友,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此外,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

小儿麻痹症症状

小儿麻痹症症状

我们都听说过小儿麻痹症,但是不了解它的症状有哪些,想要了解更多的家长们,那就不要错过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下吧。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小儿身体畸形还为小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击。若妈妈能及早发现孩子患病,在小儿麻痹症没有严重时,进行治疗,孩子康复的几率是很高的。所以,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症状也是预防孩子患病的有效途径。

小儿麻痹症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可表现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四个阶段。我们注意为您解析其发病症状,望您能在充分掌握之后,及早作出挽救措施。

1、小儿麻痹症症状之前驱期:顿挫型1-4天。食欲不振、多汗、发热、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呕吐、头痛、恶心、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咽渗出物、鼻炎、咳嗽、腹泻等。

2、小儿麻痹症症状之瘫痪前期:无瘫痪型3-5天后退热。体温再次上升,恶心、头痛、呕吐严重,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皮肤发红、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体检可见三角架征、吻膝试验阳性、头下垂征。

3、小儿麻痹症症状之瘫痪期:瘫痪型3-4天。发病的明显信号是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键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4、小儿麻痹症症状之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由肢体远端开始恢复。大多人可完全恢复,但由于发病程度的不同,恢复的时间就不同。

5、小儿麻痹症症状之后遗症期:恢复不当,得病太重,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仍然会复发,出现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了解了小儿麻痹症症状,最大的收获应该在于妈妈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得病信号,早期治疗,帮助孩子尽可能的恢复

小儿麻痹症的发病机制与主要表现

发病机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病毒进入人体后,在人体的鼻咽以及胃肠道复制,然后侵犯相关的淋巴组织。大多数人感染后可以产生相应的保护抗体,使病毒不进入血液。有部分人抵抗力较差,病毒进入血液,若病毒没有侵犯神经系统,机体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患者将不会出现神经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进入第二阶段,病毒进入大脑,侵入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细胞坏死,若运动神经受损,就会导致肌肉瘫痪留下后遗症,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

主要表现:部分患者感染后无明显表现,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四肢疼痛,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患者未出现瘫痪时,一般卧床至退热后1周,避免剧烈运动、肌内注射、手术等。必要时可以使用退热药、镇静剂来缓解患者全身肌肉的疼痛。

当患者出现瘫痪时,使患者卧床保持身体直线,膝盖略弯曲,腰和臀部用板挺直,踝关节呈90度。还应给予充足的营养与水分。可以使用药物营养神经细胞,如维生素B12、B1等,增进肌肉张力的药,如加兰他敏等。

预防:对患者应进行隔离,加强对水、粪便和食品卫生管理。我国现采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方法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

小儿麻痹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1、前驱期

小儿麻痹就分为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是不一样的。而前驱期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热。此时发热的温度一般都不会太高,但是持续的时间是比较久的,并且在发热的过程当中,还有可能出现多汗、乏力、烦躁、咳嗽、恶心、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状。

2、瘫痪前期

在前驱期过后,麻痹症疾病将会进入瘫痪前期。此时的主要症状是肌肉疼痛无力,疼痛的性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将会转变为撕裂痛或刀割痛,并且正常的肌肉活动力量会显著衰退,给正常生活造成的不便是非常显著的。

3、瘫痪期

当小儿麻痹症进入瘫痪期的时候,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迟缓性瘫痪。这种瘫痪一般是不对称的,而且还会伴有肌反射消失、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容易受累等问题。若不及时进行正确控制,还有可能诱发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的现象。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和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哪些足外翻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