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什么是腹直肌分离,以及腹直肌盆底肌修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炎炎夏日什么是腹直肌分离,火热的除什么是腹直肌分离了天气,还有世界杯。
在诸多足球明星中,最受瞩目的非C罗莫属,特别是鲜明的腹肌,羡煞了什么是腹直肌分离我等大肚腩的宝妈们~~ 这样的腹肌,不正是产后妈妈们梦寐以求的么?什么是腹直肌分离我们先了解一下怀孕前后腹直肌会发生什么变化:
左图孕前
右图产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我们将为您慢慢道来。
一:什么是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由腹白线连接。孕期随着胎儿在子宫内生长,腹壁承受压力逐渐增大,腹白线被拉伸变的薄弱,腹直肌间距离增大,从而产生腹直肌分离。
分离宽度≥2指则诊断腹直肌分离,2-3指宽为轻度,3-4指宽为中度,>4指宽为重度。在产后妇女中,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为30%-70%,至产后6~8周,仍有30%女性的腹直肌分离宽度>2指,需要进行产后康复治疗。
二:腹直肌分离的原因
生理:除妊娠(60%)外,多次剖宫产、巨大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是导致腹直肌分离的高危因素;
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均衡导致组织弹性下降;
年龄:随年龄增长皮肤、韧带、肌纤维弹性下降;
运动:怀孕后不做体力劳动,肌纤维得不到锻炼弹性下降。
三: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产后腰痛:由于腹部肌肉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变小;
影响美观:腹部脂肪堆积,导致产后肥胖、腹部松弛;
腹直肌分离严重者会引起腹白线疝、肠疝
腹直肌分离的检测
四:自测法
什么是腹直肌分离他测法
自测法:仰卧,两腿弯曲。露出腹部,左手在头后支撑,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体放松。然后将上身抬起,感觉到两侧腹肌向中间挤压手指,如果感觉不到挤压,那么就把手指向两边挪动,直到找到紧张的肌肉。测量两侧肌肉的距离。
他测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弯曲约 90°,全身放松,检查医师将单手手指置于患者肚脐位置,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在呼气的同时将头和肩慢慢抬离床面(腹壁肌肉收缩),检查医师手指轻轻下压,检查是否有腹直肌分离,并根据可插入的手指数目,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
五:腹直肌分离的家庭训练
动作1:站姿收腹
1.准备动作:背对墙面站立,将上身靠在墙上(保持中立位,后脑勺、 背部、臀部贴在墙面),双脚距离墙面大概30厘米。
2.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腰椎去贴墙面,之后,吸气还原。每组 10~15次,重复2~3组。
3.注意事项:避免手臂向后推墙,尽可能腹部向内收,主动靠近墙壁,想象用肚脐向墙壁方向靠近的感觉。
动作2:跪姿收腹
1.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2.动作执行:吸气,小腹自然放松;呼气时,用力将小腹向内收回。每组重复10~15次,做2~3组。
3.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不要改变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动,想象将肚脐拉向腰椎的感觉。
动作3:跪姿伸腿
1.准备动作:四点跪姿,髋关节和膝关节垂直,肩关节和腕关节垂 直,脊椎在中立位(胸椎自然后屈,腰椎自然前屈)。
2.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时右腿慢慢向后;吸气不动,呼气慢 慢把腿收回。完成4~6次,换另一侧重复。当可以很好控制身体后 ,开始进行交替伸腿的练习,每条腿伸出4~6次,重复2~3组。
3.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保持躯干、骨盆的中立位,身体不要偏离 中心线。想象骨盆上放了一瓶水,不能让瓶子倒掉。
动作4:仰卧抬腿
1.准备动作:仰卧,双腿弯曲,双脚与髋同宽,双手放身体两侧。
2.动作执行:呼气抬腿,膝关节弯曲90度,吸起落下,双脚交替。每组6-8次,每侧2-3组。
3.注意事项:腿落下时腰椎不要拱起,保持骨盆中立位。
动作5:仰卧蹬腿
1.准备动作:仰卧,下巴微收,双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椎压住垫子。
2.动作执行:吸气,准备;呼气,右腿向远处蹬出,完成6~8次。换 另一侧腿重复,完成2~3组。
3.注意事项:用手扶腿的时候,尽量向胸口按压,令腰椎压向垫子。 另一条腿尽量向远处伸,同时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动作6:平板支撑
1.准备动作:俯卧,肘关节与肩关节垂直。膝关节撑地,保持上身 平行于地面。
2.动作执行:保持身体稳定,停留1分钟,可以将膝关节离开地面, 做完全式平板支撑。在动作标准的情况下,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3.注意事项:整个过程中不要塌腰,收紧腹部,不要塌肩,肘关节用力压向垫子。
该动作难度较大,建议产后半年后开始练习。
注意在腹直肌分离恢复前,避免进行躯干弯曲和扭转的运动(尤其不要做仰卧起坐),以免加重腹直肌分离。
如下图,仰卧起坐,会加重腹直肌分离,
就像松弛的上衣会随着起伏动作而分开更宽的距离。
腹直肌分离的治疗
六: 电刺激治疗
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无痛无刺激,配合家庭训练,效果更加显著。其原理是:电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及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提高肌力。目前我们盆底康复中心已治疗多位腹直肌分离的宝妈,其中一位是剖宫术后7月的宝妈,治疗前腹直肌分离8cm,一个疗程后复查腹直肌分离5cm,现在正在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
而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或出现腹壁疝,则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康复的过程缓慢而辛苦,在我们的帮助下,希望这个过程更加快速,更加有趣。
腹直肌分离是指妊娠时什么是腹直肌分离,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什么是腹直肌分离,增大什么是腹直肌分离的子宫会使腹壁扩张延伸,两侧什么是腹直肌分离的腹直肌会从腹中线—也就是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
正常情况下等到产后,腹壁会逐渐恢复,腹直肌会再向中线靠拢,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双胞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或者多次生产等情况时,产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的称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症。
产后一年之内,腹直肌分离的宽度小于3指之内的,经过收腹等正确的腹部锻炼有可能恢复正常,切勿做仰卧起坐等使腹直肌弯曲的动作。
如果分离宽度超过3指,产后1~2年仍不能缩小恢复的应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是将腹白线变窄、分离的腹直肌重新靠拢。手术可以通过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实现。
平日注意适当锻炼,怀孕时避免多胎、巨大儿等宫体过大因素有助于预防产后腹直肌分离。同时产后进行正确的锻炼也能使腹壁尽快复旧,避免腹直肌分离的加剧、避免手术。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纤维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长度平均650px,中点宽度200px,收缩时使脊柱前屈和紧张腹壁,接受腹壁上动脉及腹壁下动脉的营养。腹壁下动脉从腹股沟韧带上方自髂外动脉分出,两条静脉与其伴行,向内上行走,于弓状缘处从腹直肌外缘进入腹直肌,走行于腹直肌与后鞘之间,上行至脐部成终末支,与从腹直肌上端来的腹壁上动脉的终末支在脐周形成广泛的交通支。
Henri(1996)对腹膜的营养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腹壁下动脉在进入腹直肌前还发出分支于弓状缘下方进入腹直肌后鞘后方,走行于腹膜的前方,营养腹膜,面积20×375px大小。腹直肌-后鞘腹膜复合瓣以腹壁下动、静脉为蒂。与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同属腹肌前外侧群。
腹直肌分离是腹直肌沿中间白线分离。腹直肌分离 发生在胳上或脐水平,脐下很少出现。腹直肌分离在孕妇 中较为常见,怀孕头3个月发生率为0,之后的3个月为27%,最后的3个月达66%。产后5〜12周发生率约为 36%。产生腹直肌分离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怀孕时激素 对结缔组织产生影响、身体调节机制发生变化有关;也可 能由于分娩时,特别是分娩第二阶段过度屏气导致的。腹直肌分离会改变对骨盆、脊柱的拉力,减少骨盆和 脊柱的稳定性,会导致下腰痛等。
腹部肌群是人体的核心部分,它们像一张细密编织的网,稳稳地包绕着我们的腰腹部,负责保护脊柱并稳定躯干。
而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8块腹肌,其实说的只是其中的腹直肌,它是浅表核心肌,左右两侧以腹白线分隔开。
当腹部肌肉被过度牵拉,导致腹直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发生分离,中间出现较大空隙时,即发生了「腹直肌分离」。
01_如何自测腹直肌分离?
● 平躺弯膝,慢慢抬起背部,把手指放在腹部中间,测试能够探入的深度和宽度,若能放入超过2指即为腹直肌分离。
要注意的是,腹直肌可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分离(常见于肚脐周围),我们需要沿着两侧腹直肌的中线,上下移动手指进行检测。
02_腹直肌分离的原因
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原因有很多,但通常是由于:
* 怀孕、肥胖等因素导致腹内压过高
* 不恰当的腹肌训练方案
腹直肌分离最常见于孕妇,但它并非妈妈专属,也可能出现在男性身上,它比你想象中普遍得多。
这里要提醒的是,如果出现腹直肌分离,需要避免许多针对核心力量的练习。
任何会增加腹内压的活动,都要非常小心,比如仰卧起坐、卷腹和平板支撑、硬拉、大重量的深蹲、以及日常弯腰搬抬重物等。
03_腹直肌分离康复
我们的腹肌需要负责稳定脊柱、支撑器官、提供核心力量。
腹直肌分离不仅影响体态,让整个人看上去大腹便便;它还会降低整个腹壁的完整性,大幅度削弱核心,导致脊柱不稳、长期的腰背疼痛、甚至引发盆底功能障碍。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之一,都应该让物理治疗师进行专业评估
* 产后超过2个月依然没有痊愈
* 腹直肌分离超过 3 个手指宽度
* 正在遭受持续的背部和骨盆疼痛
我们不仅会评估你的腹直肌分离程度,还会评估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的因素,教你如何预防恶化,并为你定制个人康复方案。
①「骨盆带」是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无论是孕期产后,我们都可以用骨盆带来稳定骨盆,提高核心稳定,从而预防腰背痛的发生。
② 评估之后,再定制个人康复方案更加安全有效。
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激活深层的核心肌肉,可以有效改善腹直肌分离症,缓解由此引发的腰背疼痛和体态问题。
卫士一叮: 如果你也有腹直肌分离问题,欢迎随时留言!
会有国家卫健委认证的康复治疗师或健康管理师为你逐一解答!!
04_真实案例分享
两年前因为生育,陈小姐出现了腰痛问题,带孩子时经常腰酸背痛,走路时脚内侧磨脚严重(拇外翻),久坐骶骨疼痛,腰椎(L3、L4)后凸。
2021年,赵治疗师经过系统评估(包括问诊、功能测试、设备检查、出具评估报告),确认陈小姐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其需求定制个人康复方案。
评估结果:
1、腹直肌分离2指半
2、骶髂关节紊乱,骨盆右旋,长短腿
3、核心肌肉激活差,腹内压不稳
4、腰椎骨盆稳定性差
5、跟骨内翻,拇外翻
为期1个多月的康复疗程后,困扰陈小姐一年多的产后腰痛问题基本消失,拇外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腹直肌分离康复#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吧!
更多精彩内容,不会让你失望!
在医学上被称为“腹直肌”什么是腹直肌分离,其实是什么是腹直肌分离,体现腹部健美什么是腹直肌分离的十块腹肌,也昵称为“马甲线”什么是腹直肌分离的位置。最底两块因过于脆弱,缺少保护,所以一般只有八块腹肌。
产后腹直肌分离
在正常状态下,两排腹直肌的间隙不超过2cm,在孕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将腹直肌之间的间隙撑大,腹白线也就这么被拉长。由于间隙部分腹部肌肉被过度拉伸,超过什么是腹直肌分离了腹白线的弹性极限,导致左右两边的腹直肌被迫分开。这时,腹直肌分离就发生了。
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就会越小,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腰背痛,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
1.腹直肌分离精准评估
上分离
下分离
中间分离
全分离
按照不同的分离类型给出不同的调整方法
2.腹直肌分离是怀孕的时候产生的
一、腹直肌分离概述
1、发病率
腹直肌分离概述发病率90%以上产后有肌分离35%一62%产后6一8周后仍分离
2、肌肉的松弛、孕后期体积变大导致腹直肌分离
人体可以自我修复
超过三指以上,肌肉力量薄弱的人,很难自我修复。
3、我们让腹直肌分离的人启动它自我修复的能力,让腹直肌分离修复更快速、有效
4、易感人群
腹直肌分离概述易感人群.
胎儿过大
经产妇
多胞胎
一年内再次怀孕
高龄产妇骨盆过度前倾
5、腹直肌分离概述腹直肌分离危害
腹部外凸
腰背痛,腰肌劳损
盆底肌功能功能障碍
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腹压减小,消化系统问题
四、解剖
腹直肌从上面起到第五肋骨下面,附着到耻骨联合的下边。
肋骨腹直肌中间的白线,在怀孕的时候分离
腹内外斜肌插口袋
白线三层纤维,
最外腹内外
中间腹横肌
白线从箭突去到耻骨联合的位置
二、腹直肌分离精准评估-分型
腹直肌分离如何精准评估
从箭突到肚脐1/2处,
上分离:肚脐1/2以上
下分离:耻骨联合到肚脐
评估:微屈膝、手抱头,呼气卷腹起,手指立着平着放进去
案例同学靠下二指半,上边一指左右
腹直肌启动,没有练习到哪核心
评估下二分之一
评估结果:典型中分离
微微起身,手指立起来,先找上1/2再找下1/2
肋弓角偏小
自我评估:用自己的手指慢慢向上走
三、瑜伽理疗修复方法
下分离
鱼嘴呼吸
五个月婴儿弹力带
半桥式
虎式
弓型线:在肚脐附近
盆底肌是腹横肌的好帮手
案例:产后六周腹直肌分离
鱼嘴呼吸
让头放松,两腿之间夹球,靠近膝盖的下方、从脚上找帮手,勾脚趾,大脚趾球用力踩下去,扒瑜伽垫,从足弓内侧提力起来,去到盆底肌,把盆底肌的面呼气上提,提着做鱼嘴的呼吸。
虎口放在髂骨内侧,呼气提盆底肌,腹横肌绷起来。
六周产后检查之后可以轻柔的练习。
脚搭球
根基启动
腹横肌启动
帮手盆底肌
案例二、
评估:腹直肌分离三指
五个月婴儿,腹直肌会绷起来
半桥式:
静态介入
桌面式,背部放水瓶,抬手-虎式,启动核心练习循序渐进。先启动腹横肌再启动盆底肌。
上分离
膈肌放松
抱球转身
下分离要启动盆底肌,上分离要启动腹横肌和腹内外斜肌哦!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什么是腹直肌分离和腹直肌盆底肌修复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