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肠梗阻分类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肠梗阻分类及鉴别诊断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引起肠梗阻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1.按肠梗阻的原因可分为3类
(1)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有:
①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②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③肠套叠。
④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⑤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⑥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⑦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⑧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⑨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2)运动障碍性肠梗阻: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有:
①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②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
a.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b.多种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如败血症,腹腔内脓肿,重症胰腺炎及肾盂肾炎,肺炎等。
c.重金属中毒。
d.尿毒症。
f.脊髓炎。
g.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由于肠平滑肌病变或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导致肠肌肉活动障碍所致的肠梗阻,常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多见于下列病变:
a.肠平滑肌病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放射性损害及线粒体肌病等,患原发性家族性内脏性肌病者也常伴有慢性假性肠梗阻。
b.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见于:a.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神经纤维瘤病,或伴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b.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c.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及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d.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常伴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元异常),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c.神经元性疾病:可见于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及脑干肿瘤等。
d.代谢内分泌疾病:见于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
f.小肠憩室病:见于小肠憩室病伴类似进行性全身性肌硬化症,伴内脏神经元性疾病和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g.药物性因素:见于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乐宁,阿片制剂,长春新碱后及麻醉剂性肠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
⑦其他:继发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泻及脂质沉着症(lipidosis)。
(3)急性缺血性肠梗阻:系肠管的血供发生障碍所致,常可造成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肠管血供不能恢复,则肠管极易发生坏死,尤其是经终末支供血的肠管,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2.按肠管血供情况可分为2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表现肠内容物通过困难,而无肠管血液供应障碍,但单纯性肠梗阻可演变为绞窄性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并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2类
(1)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
(2)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肠内容物仍可通过梗阻部,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演变为完全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亦可分为3类
(1)高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梗阻。
(2)低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远端回肠的梗阻。
(3)结肠性梗阻:一般好发于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好发。
肠梗阻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
1.症状 急性肠梗阻有4个主要症状:
(1)腹痛:为阵发性绞痛。空肠或上段回肠梗阻,每3~5分钟发作1次,回肠末端或大肠梗阻,每6~9分钟发作1次,发作间歇期疼痛缓解,绞痛期间伴有肠鸣音亢进。肠鸣音呈高调。有时可闻气过水声。麻痹性肠梗阻可以无腹痛,高位小肠梗阻绞痛可以不严重,中段或低位肠梗阻则呈典型剧烈的绞痛,位于脐周或定位不确切。每次绞痛可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如果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腹痛,则应考虑已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了。
(2)呕吐:梗阻以后,肠管的逆蠕动使病人发生呕吐。呕吐物开始为胃内容物,以后为肠内容物。高位小肠梗阻绞痛不重,但呕吐频繁。中段或远端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低位小肠梗阻呕吐物有时呈“粪便样”(feculent vomitting)是由于肠内容物的滞留、细菌的过度生长,分解肠内容物所致。
(3)腹胀:多发生在晚期,高位小肠梗阻不如低位者明显,结肠梗阻因回盲瓣存在,很少发生反流,梗阻常为闭襻性,故腹胀明显。绞窄性肠梗阻时,腹部呈不对称性膨胀,可以摸到膨大的肠襻。
(4)排气停止与排便异常:肠梗阻病人,一般都停止由肛门排便与排气。但是肠系膜血管栓塞与肠套叠可以排出稀便或血性黏液。结肠肿瘤、憩室或胆石梗阻的病人也常常有黑色大便。
2.体征
(1)心率:单纯性肠梗阻,失水不重时,心率正常。心率加快是低血容量与严重失水的表现。绞窄性肠梗阻,由于毒素的吸收,心率加快更为明显。
(2)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体温升高是肠管绞窄或肠管坏死的征象。
(3)腹部体征:应注意是否有手术瘢痕,肥胖病人尤其应注意腹股沟疝及股疝,因为皮下脂肪过多容易忽略。膨胀的肠管有压痛、绞痛时伴有肠型或蠕动波。若局部压痛伴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为绞窄性肠梗阻的体征。听诊时应注意肠鸣音音调的变化,绞痛时伴有气过水声,肠管高度扩张,可闻及“丁丁”(tinkling)的金属音(高调)。
(4)直肠指诊:注意直肠是否有肿瘤,指套是否有鲜血。有鲜血应考虑到肠黏膜病变、肠套叠、血栓等病变。
3.分类
按梗阻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1).机械性肠梗阻 在临床上最常见,90%以上的急性肠梗阻是由于机械因素造成肠腔狭窄或闭塞,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例如肠粘连、肠管炎症或肿瘤、肠外肿块压迫、绞窄性疝、肠套叠、肠扭转、蛔虫团堵塞肠腔等均属于此类。 a.胆石性肠梗阻:是由胆结石进入胆道后引起肠道堵塞所致的肠梗阻,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高位或低位、部分性或完全性肠梗阻,其症状和体征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相似。
b.肠石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与胆石性肠梗阻相似。开始常为部分性梗阻,当肠石随着肠蠕动下移至肠腔较小的回肠末端时即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
c.粘连性肠梗阻:除小儿外,机械性肠梗阻在排除腹外疝嵌顿和结肠梗阻后就应考虑到有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尤其当病人有既往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膜炎病史,或病人既往已有多次梗阻反复发作,或在体检时发现腹部手术疤痕时可能性更大。
d.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是因蛔虫聚结成团引起肠管机械性的堵塞所致,在非肿瘤性堵塞性肠梗阻中占首位多为单纯性、部分性肠梗阻。
e.小儿胃肠道异物及异物性肠梗阻:以粪块堵塞为主。偶然也有误吞异物或食用不能消化之食物引起。
f.小儿粘连性肠梗阻:发作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诱因;以往常有腹痛或曾有因肠粘连就诊病史。少数为腹内先天性索带者多见于 儿童 。
(2).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管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肠管蠕动功能紊乱而产生的肠梗阻,也称之为麻痹性肠梗阻或假性肠梗阻,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
a.麻痹性肠梗阻:突出表现是明显的腹胀。腹胀的范围往往是全腹,且常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中无粪味。病人可出现腹部胀痛不适,而无机械性肠梗阻的阵发性腹绞痛。
b.痉挛性肠梗阻:在诊断本病时应详细询问过去病史,若过去有过类似发作史而能自行缓解者,应疑有本病的可能。
(3).缺血性肠梗阻 肠管无机械性阻塞而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失去蠕动力,见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
按肠壁血供情况分为两类:
(1).单纯性肠梗阻 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称为单纯性肠梗阻。多见于肠腔内堵塞或肠外肿块压迫所致的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 在肠腔阻塞时,肠壁因血管被绞窄而引起缺血坏死,称为绞窄性肠梗阻。多因扭转、肠套叠、嵌顿症、肠粘连所引起者。
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分为两类:
(1).小肠梗阻 又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于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梗阻,与低位小肠梗阻,主要是指远端回肠的梗阻。
(2).大肠梗阻:结肠梗阻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但以左半结肠为多。乙状结肠扭转常有便秘史或以往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便、排气后症状缓解。
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2类
(1)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
(2)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肠内容物仍可通过梗阻部,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演变为完全性肠梗阻。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2类
(1)急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一般都是急性肠梗阻,也是完全性的。
(2)慢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一般是不完全性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一般也是单纯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亦可演变为急性。
其他特殊类型的肠梗阻:
神经性肠梗阻: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受抑制而失去蠕动能力,肠腔内容物不能向下运行的肠梗阻。
妊娠合并肠梗阻:由于妊娠子宫增大挤压肠袢,使无症状的肠粘连因受压或扭转而形成肠梗阻。
假性肠梗阻:本病诊断较困难,常常是在反复剖腹探查后,未发现机械性肠梗阻病因时才考虑本病。
诊断
1.病人是否有肠梗阻 肠梗阻有腹部疼痛伴有呕吐,早期应与一些急腹症相鉴别。如胆道与泌尿系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以腹部绞痛为主的疾病。此外也常需要与胃肠炎、食物过敏等相鉴别。确定腹痛是肠绞痛,除根据其疼痛性质外,最好是在疼痛发作时听诊腹部。若听到亢进的肠鸣音时,说明腹痛是由肠痉挛引起。此外X线检查可进一步做出诊断。正常人除胃泡及结肠中有气体之外,十二指肠壶腹部偶尔可见气泡,小肠部位无气体存在。肠梗阻的肠管扩张,同时其中充以液体与气体,在立位时可见阶梯形液面。液面一般在梗阻5~6h出现。因此对可疑病人,应重复进行腹部透视检查是可以确诊的。
2.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有以下特点:
(1)发病比较急骤,腹部绞痛较剧烈,疼痛为持续性或持续腹痛伴有阵发性加剧。
(2)肠管的绞窄若发生在腹腔内,而非腹壁疝绞窄,多出现局部腹膜刺激征象,局部有压痛及肌紧张,腹部有时可触及包块。
(3)体温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10×109/L)。
(4)休克的表现,由于肠管绞窄,血液与血浆渗出,若绞窄肠襻较长则失血可以严重。此外肠绞窄后,肠管内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因此绞窄性肠梗阻病人早期出现休克。
(5)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比单纯性梗阻明显,代谢性酸碱紊乱也明显。
3.肠梗阻的部位 小肠梗阻部位的高低与治疗有密切关系。高位梗阻引起死亡的原因是体液的丢失,低位小肠梗阻时则为肠管膨胀引起的严重后果,结肠梗阻,如乙状结肠扭转。则不单是补液的问题,急迫要解决的是结肠梗阻的缓解。如何区别高位、低位小肠梗阻,主要是依靠临床主要症状。高位梗阻,呕吐是突出的症状,肠绞痛与腹胀均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时,则肠绞痛与腹胀为突出的表现,呕吐的次数较少。结肠梗阻,则以腹胀为突出,可无呕吐,绞痛也不严重。X线检查可以识别肠管黏膜的排列与结肠袋的形状,可以考虑梗阻部位。平卧时X线的腹部平片,细致的研究扩张的小肠可以看出梗阻的部位。在立位X线检查,若盲肠内有较大的液平面存在时,是大肠梗阻的特征。
4.肠梗阻的原因 根据北医大一院的材料肠梗阻以粘连、肿瘤、炎症及扭转为常见的原因。如以往有过手术史,则梗阻的原因以粘连为最可能。如有反复肠梗阻发作的病史,每次发作时又合并腹膜刺激症状与发热,则Crohn病的可能性最大。老年人的梗阻多由结肠肿瘤、乙状结肠扭转、粪便堵塞所致。有心血管病史者可能是肠系膜血管栓塞。两岁以下的幼儿则以肠套叠的可能性最大。
肠梗阻患者的常见治疗 方法
第一,进行胃肠减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缓解方法,在确诊为这种疾病之后,要注意减轻腹胀现象,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方法,以免造成肠管膨胀,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有效地对胃肠进行减压。这样有助于促进肠壁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功能。
第二,液体治疗,要根据肠梗阻的发病位置,发病时间。在检验结果出来之后,进行电解质的补充,避免造成液体缺失,要以补充液体为主,对于严重的缺水患者,合理的补充液体,这样有助于改善肠绞窄。在补充液体之后应该进行补充血浆及全血。
第三,抗生素药物治疗,若是出现了单纯性的肠梗阻,可以不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需要药物方法进行控制,避免造成细菌不断繁殖,这样还容易造成肠管内发生坏死。
第四,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很多的患者在出现疾病之后,不愿意吃饭,这样容易造成营养缺失,而且,会导致免疫能力低下,对疾病的康复不利,采取营养支持治疗,主要是进行静脉注射营养,这样可以让胃肠得到营养。
肠梗阻非手术方法:
1、中成药外治法:新鲜葱白20—30根洗净,捣烂后加入六神丸15—20粒,调匀成圆饼状,经稍焙温后贴敷在患儿肚脐上,盖上纱布,稍固定,根据病情每4—6小时用药1次,连续用药1—2天,可清热解毒,行气通腑。
2、生姜疗法:生姜500克,切碎捣烂,装入布袋内,置脘腹部位,上放热水袋热熨1—2小时,每日2—3次,直至病愈。可散寒通络,行气止痛。
3、热熨疗法:葱白100克,食盐500克,先将食盐放锅内炸花为度,纳入葱白拌匀,用毛巾包好,趁热敷脐上。热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每日1—2
连续2—3天。可温阳散寒。
4、填脐疗法:吴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次。可行气消肿。
5、熨脐疗法:小茴香、艾叶、枳壳、陈皮、花椒各等量。将诸药择净,水煎取汁,取敷料2—3块浸透药液,趁热熨脐,外盖塑料薄膜,冷则更换,每日2—3次,每次30—50分钟,连续2—3天。可温中行气,消胀除满。
通过了解到肠梗阻这种疾病后大家都知道它的一些知识,希望大家尽早了解这种疾病,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全面的进行调理,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胃肠功能变化,并且要注意营养均衡,希望大家有效的进行理疗,促进胃肠吸收,避免造成更多影响,患者应该积极的进行缓解病情,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更多的危害。
任何原因引起肠梗阻分类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肠梗阻分类,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肠梗阻分类你对肠梗阻有多少了解?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肠梗阻的相关知识。
肠梗阻怎么形成的
机械性肠梗阻(30%)肠梗阻分类:
1、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2、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3、肠套叠。
4、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5、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6、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7、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8、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9、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20%):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有:
1、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2、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
(1)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2)多种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如败血症,腹腔内脓肿,重症胰腺炎及肾盂肾炎,肺炎等。
(3)重金属中毒。
(4)尿毒症。
(5)脊髓炎。
(6)甲状腺功能减退。
3、由于肠平滑肌病变或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导致肠肌肉活动障碍所致的肠梗阻,常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多见于下列病变:
(1)肠平滑肌病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放射性损害及线粒体肌病等,患原发性家族性内脏性肌病者也常伴有慢性假性肠梗阻。
(2)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见于:a.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神经纤维瘤病,或伴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b.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c.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及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d.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常伴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元异常),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3)神经元性疾病:可见于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及脑干肿瘤等。
(4)代谢内分泌疾病:见于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
(5)小肠憩室病:见于小肠憩室病伴类似进行性全身性肌硬化症,伴内脏神经元性疾病和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6)药物性因素:见于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乐宁,阿片制剂,长春新碱后及麻醉剂性肠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
4、其他:继发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泻及脂质沉着症(lipidosis)。
急性缺血性肠梗阻(20%):
1、系肠管的血供发生障碍所致,常可造成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肠管血供不能恢复,则肠管极易发生坏死,尤其是经终末支供血的肠管,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2、按肠管血供情况可分为2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表现肠内容物通过困难,而无肠管血液供应障碍,但单纯性肠梗阻可演变为绞窄性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并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2类
(1)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
(2)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肠内容物仍可通过梗阻部,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演变为完全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亦可分为3类
(1)高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梗阻。
(2)低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远端回肠的梗阻。
(3)结肠性梗阻:一般好发于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好发。
5、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2类
(1)急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一般都是急性肠梗阻,也是完全性的。
(2)慢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一般是不完全性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一般也是单纯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亦可演变为急性。
肠梗阻的分类
对肠梗阻的分类是为了便于对病情的认识、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估计,通常有下列几种分类 方法 。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肠梗阻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如肠扭转可既是机械性、完全性,也是绞窄性、闭襻性。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单纯性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最后也可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炎症、水肿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
肠梗阻 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这里肠道通常是指小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急诊室可经常遇到。由于种种原因,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肠梗阻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 疾病分类 (一)按梗阻的原因分为: 1. 机械性肠梗阻 2. 非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 、缺血性肠梗阻) (二)按肠壁血供情况分为: 1. 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 2. 绞窄性肠梗阻:在肠腔阻塞时,腔壁因血管被绞窄而坏死; (三)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分为: 1.小肠梗阻:又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和低位小肠梗阻; 2.结肠梗阻: (四)按梗阻程度分: 1. 完全性梗阻; 2. 不完全性梗阻。 (五)按起病缓急分: 1. 急性肠梗阻 2. 慢性肠梗阻 必须指出,肠梗阻的分类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治疗原则不同。此外,肠梗阻的类型,可随病理过程的演变而转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直立位腹部平片可显示肠拌胀气,空肠粘膜的环状皱襞在肠腔充气时呈“鱼骨刺”样,结肠可显示结肠袋,肠腔充气的肠拌是在梗阻以上的部位。小肠完全性梗阻时,结肠将不显示。左侧结肠梗阻,右侧结肠将有充气。低位结肠梗阻时,左半结肠可以有充气。 治疗原则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均首先纠正梗阻带来的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肠梗阻的治疗原则: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②补充循环血量;③降低肠内张力;④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⑤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⑥手术处理肠绞窄。保守治疗(1) 胃肠减压治疗: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2) 液体治疗:重点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肠绞窄时因丢失大量血浆和血液,故在适当补液后应输全血或血浆;(3) 营养支持治疗:肠梗阻时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进食,所以营养支持很重要。一般的外周静脉输液通常达不到营养支持的要求,可采用全胃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液。肠梗阻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既可作为术前的准备,也可作为非手术治疗或术后不能及早进食的支持治疗。若肠梗阻解除和肠功能恢复,最好尽早口服。不能进正常饮食的病人,可进要素膳食(4) 抗生素治疗:肠梗阻时,在梗阻上端肠腔内细菌可迅速繁殖。肠梗阻病人应使用针对需氧和厌氧的抗生素。手术治疗 对绞窄性肠梗阻经短期术前准备,补足血容量,应尽早手术。但若伴有休克,则需待休克纠正或好转后手术比较安全。有时估计已有肠坏死存在,而休克又一时难以纠正,则一面抗休克,一面手术,将坏死肠段切除,休克才会缓解。 肠梗阻的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但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梗阻的原因、部位、性质、病程早晚以及全身状况来决定。如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式就很多,难易程度相差甚远,轻者仅需切断一条纤维束带,重者令术者难以操作,不得不被迫切除大量肠袢,或行短路吻合,或作肠造口减压术以求缓解梗阻症状,更有甚者因粘连过重未能施行任何其它操作而中止手术,可见要处理好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并非易事,需要在术前有完善的手术方案与良好的技术准备。
1、机械性肠梗阻
(1)肠腔阻塞
(2)肠管
(3)肠壁病变
2、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
根据有无血运障碍可分为
(1)单纯性;
(2)绞窄性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绞窄性肠梗阻者为10%~20%。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机械性肠梗阻(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最常见。是由于各种原因弓}起肠腔变狭小,使肠内容通过发生障碍。可因:
肠腔堵塞,如粪块、大胆石、异物等;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疵或受肿瘤压迫等;
肠壁病变,如肿瘤、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性狭窄等。
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的肠腔狭窄。常见的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paralytic ileus) o痉挛性肠梗阻甚少见,可见于如肠道功能紊乱和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肠痉挛。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多,现已不属少见。
肠梗阻又可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二类:
单纯性肠梗阻:只是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strangu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系指梗阻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者,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
肠梗阻还可按梗阻的部位分为高位(如空肠上段)和低位(如回肠末段和结肠)两种;根据梗阻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此外,按发展过程的快慢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倘若一段肠拌两端完全阻塞,如肠扭转、结肠肿瘤等,则称闭拌性肠梗阻。、结肠肿瘤引起肠梗阻,由于其近端存在回盲瓣,也易致闭拌性肠梗阻。
肠梗阻在不断变化的病理过程中,上述有的类型在一定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 分类
对肠梗阻的分类是为了便于对病情的认识、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估计,通常有下列几种分类 方法 。
按病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单纯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肠梗阻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如肠扭转可既是机械性、完全性,也是绞窄性、闭襻性。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单纯性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最后也可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炎症、水肿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
3. 临床表现
尽管由于肠梗阻的原因、部位、病变程度、发病急慢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则是一致具有的,其共同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由于梗阻部位以上强烈肠蠕动,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自觉有“气块”在腹中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有时能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以至成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则应该警惕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呕吐:在肠梗阻早期,呕吐呈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此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是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高位肠梗阻时呕吐频繁,吐出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低位肠梗阻时,AK吐出现迟而少,吐出物可呈粪样。结肠梗阻时,呕吐到晚期才出现。呕吐物如呈棕褐色或血性,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多呈溢出性。
腹胀:一般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结肠梗阻时,如果回盲瓣关闭良好,梗阻以上结肠可成闭拌,则腹周膨胀显著。腹部隆起不均匀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的特点。
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病人多不再排气排便;但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尚残存的粪便和气体,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不能因此而否定肠梗阻的存在。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则可排出血性粘液样粪便。
检查
单纯性肠梗阻早期,病人全身情况多无明显改变。梗阻晚期或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可表现唇干舌燥、眼窝内陷、皮肤弹性消失,尿少或无尿等明显缺水征。或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中毒和休克征象。
腹部视诊: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均匀。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因肠管膨胀,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的包块,常为受绞窄的肠拌。肿瘤或蛔虫J睦肠梗阻时、有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或条索状团块。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为机械性肠梗阻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直肠指检如触及肿块,可能为直肠肿瘤;极度发展的肠套叠的套头;或低位肠腔外肿瘤。
展开全部
4. 检查
单纯性肠梗阻早期,病人全身情况多无明显改变。梗阻晚期或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可表现唇干舌燥、眼窝内陷、皮肤弹性消失,尿少或无尿等明显缺水征。或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中毒和休克征象。
腹部视诊: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均匀。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因肠管膨胀,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的包块,常为受绞窄的肠拌。肿瘤或蛔虫J睦肠梗阻时、有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或条索状团块。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为机械性肠梗阻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直肠指检如触及肿块,可能为直肠肿瘤;极度发展的肠套叠的套头;或低位肠腔外肿瘤。
化验检查:单纯性肠梗阻的早期,变化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血红蛋白值及血细胞比容可因缺水、血液浓缩而升高。尿比重也增高。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多见于绞窄性肠梗阻。查血气分析和血清Na+ , K+ , Cl-、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的状况。呕吐物和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应考虑肠管有血运障碍。
X线检查: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X线检查即显示出肠腔内气体;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拍片,可见多数液平面及气胀肠拌。但无上述征象,也不能排除肠梗阻的可能。由于肠梗阻的部位不同,X线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空肠粘膜环状皱璧可显示“鱼肋骨刺”状;回肠粘膜则无此表现;结肠胀气位于腹部周边,显示结肠袋形。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作钡剂灌肠或CT检查以助诊断。
5. 诊断
诊断在肠梗阻诊断过程中,必须辨明下列问题:
是否肠梗阻:根据腹痛、呕吐、腹胀、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四大症状和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一般可作出诊断。X线检查对确定有否肠梗阻帮助较大。但需注意,有时可不完全具备这些典型表现,特别是某些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可能与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混淆,甚至误诊为一般肠痉挛,尤应警惕。
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早期腹胀可不显著。麻痹性肠梗阻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的表现,相反为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腹胀显著。X线检查可显示大、小肠全部充气扩张;而机械性肠梗阻胀气限于梗阻以上的部分肠管,即使晚期并发肠绞窄和麻痹,结肠也不会全部胀气。
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这点极为重要,因为绞窄性肠梗阻预后严重,并必须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肠鸣音可不亢进。有时出现腰背部痛,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
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
有明显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肿块(胀大的肠拌)。
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拌、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状阴影;或肠间隙增宽,提示有腹腔积液。
是高位还是低位梗阻:高位小肠梗阻的特点是呕吐发生早而频繁,腹胀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的特点是腹胀明显,呕吐出现晚而次数少,并可吐粪样物。结肠梗阻与低位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很相似,鉴别较困难,X线检查有很大帮助。低位小肠梗阻,扩张的肠拌在腹中部,呈“阶梯状”排列,而结肠内无积气。结肠梗阻时扩大的肠拌分布在腹部周围,可见结肠袋,胀气的结肠阴影在梗阻部位突然中断,盲肠胀气最显著,小肠内胀气可不明显。
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梗阻:完全性梗阻呕吐频繁,如为低位梗阻腹胀明显,完全停止排便排气。X线腹部检查见梗阻以上肠拌明显充气和扩张,梗阻以下结肠内无气体。不完全梗阻呕吐与腹胀都较轻或无呕吐,X线所见肠拌充气扩张都较不明显,而结肠内仍有气体存在。
是什么原因引起梗阻:应根据年龄、病史、体征、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等几方面分析。在临床上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常见,多发生在以往有过腹部手术、损伤或炎症史的病人。嵌顿性或绞窄性腹外疝是常见的肠梗阻原因,所以机械性肠梗阻的病人应仔细检查各可能发生外疝的部位。结肠梗阻多系肿瘤所致,需特别提高警惕。新生婴儿以肠道先天性畸形为多见。2岁以内小儿,则肠套叠多见。蛔虫团所致的肠梗阻常发生于 儿童 。老年人则以肿瘤及粪块堵塞为常见。
6. 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矫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肠梗阻的类型、部位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
基础疗法即不论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需应用的基本处理。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不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 措施 。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血气分析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肠梗阻,特别是早期,上述生理紊乱较易纠正。而在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
防治感染和中毒:应用抗肠道细菌,包括抗厌氧菌的抗生素。一般单纯性肠梗阻可不应用,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使用。
此外,还可应用镇静剂、解痉剂等一般对症治疗,止痛剂的应用则应遵循急腹症治疗的原则。
解除梗阻可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手术治疗
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适应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肠梗阻病人的全身情况常较严重,所以手术的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的通畅。具体手术方法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病人全身情况而定。
手术大体可归纳为下述四种:
解决引起梗阻的原因: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
肠切除肠吻合术:如肠管因肿瘤、炎症性狭窄等,或局部肠拌已经失活坏死,则应作肠切除肠吻合术。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争取在肠坏死以前解除梗阻,恢复肠管血液循环,正确判断肠管的生机十分重要。如在解除梗阻原因后有下列表现,则说明肠管已无生机:
肠壁已呈黑色并塌陷;
肠壁已失去张力和蠕动能力,肠管皇麻痹、扩大、对刺激无收缩反应;
相应的肠系膜终末小动脉无搏动。如有可疑,可用等渗盐水纱布热敷,或用0.5%普鲁卡因溶液作肠系膜根部封闭等。倘若观察10-30分钟,仍无好转,说明肠已坏死,应作肠切除术。若肠管生机一时实难肯定,特别当病变肠管过长,切除后会导致短肠综合征的危险,则可将其回纳人腹腔,缝合腹壁,于18-24小时后再次行剖腹探查术("secondlook" laparotomy)。但在此期间内必须严密观察,一旦病情恶化,即应随时行再次剖腹探查,加以处理。
短路手术:当引起梗阻的原因既不能简单解除,又不能切除时,如晚期肿瘤已浸润固定,或肠粘连成团与周围组织愈着,则可作梗阻近端与远端肠拌的短路吻合术。
肠造口或肠外置术:如病人情况极严重,或局部病变所限,不能耐受和进行复杂手术,可用这类术式解除梗阻;但主要适用于低位肠梗阻如急性结肠梗阻,对单纯性结肠梗阻,一般采用梗阻近侧(盲肠或横结肠)造口,以解除梗阻。如已有肠坏死,则宜切除坏死肠段并将两断端外置作造口术,待以后二期手术再解决结肠病变。
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特别是不完全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在治疗期间,必须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除前述基础疗法外,还包括: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针刺疗法,以及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低压空气或钡灌肠,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等各种复位法。
7. 预防
依据肠梗阻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采取某些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对患有腹壁疝的病人,应予以及时治疗,避免因嵌顿、绞窄造成肠梗阻。
加强卫生宣传、 教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治疗肠蛔虫病。
腹部大手术后及腹膜炎患者应很好地胃肠减压,手术操作要轻柔,尽力减轻或避免腹腔感染。
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
腹部手术后早期活动。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肠梗阻分类和肠梗阻分类及鉴别诊断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