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T管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t管拔出后胆管不用缝合吗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我们平常接触的管子一般分两种,Pipe管(以下简称P)和Tube管(以下简称T)。1、P是大径管,一般在15~1500mm,可采用法兰、螺纹、焊接等方式连接,公称通径用DN表示,壁厚是标准化了的。 2、T管是小径管,一般在1/8~1/2''之间,用外径OD表示管径(因为其连接关心的是外径),如1/4''OD Tube,壁厚以实际尺寸表示,仅用于仪表系统测量管路、气信号管路和分析仪表取样管路。通常用中间接头、异径接头、终端接头等连接,卡套式连接是最普遍的方式。这两种管子都分米制(公制)和英制,所以楼主如果去测P管的管径,往往与实际对不上。建议去查阅管螺纹标准,那个里面列出了P管的外径以及其它参数。如果知道了这些,在管子的使用尤其是仪表管子的使用上将游刃有余!回到你的问题,Φ多少就是指T管外径,如引压管Ф14*2,Ф18*3,气源管Ф6*1,Ф8*1等;几分基本就是P管,4分是4/8即1/2''管,也等同于DN15,6分是6/8''即3/4'',等同于DN20。这是仪表用得最多的。
1)妥善固定:术后除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但不可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2)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止胆汁逆流引起感染。若引流袋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予以挤捏,保持引流通畅。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成人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或黄绿色,清亮无沉渣。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长期带t管者,应定期冲洗,每周更换无菌引流袋。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以75%的酒精消毒,管周垫无菌纱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发炎、红肿。行t管造影后,应立即接好引流管进行引流,以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
5)拔管:一般在术后两周,病人无腹痛、发热,黄疸消退,血象、血清黄疸指数正常,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清亮,胆管造影或胆道镜证实胆管无狭窄、结石、异物、胆道通畅,夹管试验无不适时,可考虑拔管。
T型管是用来对胆囊及胆道手术后放置在胆道中的一种引流装置。
【目的与性质】
1.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
2.支撑胆管,防止胆管狭窄。
适应症:
1、胆道阻塞T管的病人行胆道减压引流T管,
2、胆道手术T管,预防术后胆漏T管,及术后预防胆管狭窄及术后经T管拔除后窦道处理胆道残余结石。
胆总管引流T管一般在1个月左右拔除,拔之前应该先关闭引流管,让胆汁顺正常胆道系统走行后,无不良反应,然后到医院做T管造影,造影显示T管上下段胆总管无梗阻后,放可拔除。
扩展资料:
凡是切开胆总管、解除胆总管梗阻T管的操作都有指征T管引流,如: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癌姑息手术、胆道蛔虫、胆管炎性狭窄、胆总管外伤、胰腺癌侵润胆总管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管
一般20~30cm。
将T型管从床缘边抬高至床边输液架上,高度以胆总管切开水平线至抬高的引流管最高点为标准,一般20~30cm。
T管引流术做为传统胆道外科基础手术随着现代外科及医学影像不断地发展临床在逐渐减少,但在临床中仍是必不缺少的基本治疗方法,T管引流术做为胆总管切开术术后持续引流承担治疗及安全措施,多年以来T管引流术后自然重力引流,使大多患者得到康复。
关于T管和t管拔出后胆管不用缝合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